一级毛毛片毛片毛片毛片在线看-一级毛片 在线播放-一级毛片a-一级毛片aaa-国产美女做爰免费视-国产美女做爰免费视频软件

客服 |
手機網
格雷厄姆網網站歡迎您!
廣告
主頁 > 股票 > 百家論股 > 正文

巴菲特教你讀財報在線閱讀

2024-06-28 17:15 來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關注格雷厄姆網在線:
  • 掃描二維碼

    關注√

    格雷厄姆網微信

在線咨詢:
  • 掃描或點擊關注格雷厄姆網在線客服

巴菲特教你讀財報在線閱讀


1、序言


序言時間追溯到1981年,我嫁給了彼得·巴菲特,成為沃倫·巴菲特的兒媳婦。沃倫·巴菲特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大師,如今也是一位偉大的慈善家。12年后,由于種種原因,我離開了巴菲特家族。
 
新婚不久,我去奧哈馬拜訪了巴菲特家族。在那里,我結識了這位投資大師的一些忠實學生,他們把自己稱為“巴菲特追隨者”。戴維·克拉克就是其中最成功的追隨者之一,他隨身攜帶一個記有巴菲特投資智慧的筆記本,總是一絲不茍、孜孜不倦地學習。正是得益于他的筆記本,我與他才合作出版了一系列的投資暢銷書:《巴菲特之道》、《巴菲特法則》、《巴菲特法則實戰手冊》以及《新巴菲特法則》。這些書被翻譯成17種不同國家的語言,包括希伯來語、阿拉伯語、中文和俄文。
 
《巴菲特之道》獲得巨大成功之后,在2007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年會上,我又碰見了戴維。我們共進午餐時討論了投資分析方法的歷史發展情況。他指出,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債券投資分析家們關注企業的償債能力與盈利能力。華爾街之父、巴菲特的導師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其股票分析中就沿用了債券投資的分析方法。
 
但是,格雷厄姆從來不會將在同行中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與其他平庸之輩區別對待。他只關心公司是否有足夠的盈利能力助其渡過經濟難關,逆轉股價直線下降的局勢。他更不會將公司股票持有10年,甚至20年的時間,只要手中的股票兩年內沒有起色,他就會毅然拋掉。當然,格雷厄姆也沒有錯過任何賺錢的機會,只是沒有搭上那艘駛向世上最高金山的大船,可以同沃倫一樣,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沃倫師從于格雷厄姆,并由此登上了投資舞臺。與他的導師不同,沃倫發現具有長期相對競爭優勢的公司是創造財富的巨大原動力。他認識到,持有這些優秀公司股票的時間越長,你就會越富有。格雷厄姆也許會認為這些超級公司的股價都過高,但沃倫覺得根本沒有必要等到“大削價”的時候才進場,只要支付的價格合理,他同樣可以從那些優質公司身上賺個盆滿缽滿。
 
為辨識出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企業,沃倫設計出了一套獨特的分析工具幫助他尋找這類超級明星公司。雖然沃倫是格雷厄姆的忠實弟子,但他看待事物的角度新穎獨特,他能夠判斷出這家公司是否有能力擺脫困境,是否真的具有長期競爭優勢,并讓他長期獲得豐厚收益。
 
午餐結束后,我問戴維我們可不可以寫一本關于分析公司財務報表的入門書,力求簡明扼要、易學易懂,將沃倫用以發現極具發展潛力公司的財務分析工具介紹給大家。
 
我希望這本簡單易懂的書可以教會投資者如何閱讀一家公司的財務報表,識別出巴菲特夢寐以求的優質公司。書中不僅解釋了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中各項內容的含義,更重要的是讓投資者知道,他們應該去尋找那些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杰出企業。
 
戴維十分贊同這個想法,于是我們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現在你所看到的這本書。
 
我們由衷地希望這本書能幫助你跳出過時的格雷厄姆價值模型,發現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公司的財富創造力,像沃倫·巴菲特一樣在投資道路上取得巨大突破。在此過程中,你會發現投身于股海中的自己不會受制于華爾街的喧囂和躁動,而且還有希望成為世界頂級的智慧型投資者。就讓我們跟隨這位頗具傳奇色彩的投資大師巴菲特的腳步,闊步走向黃金大道吧!
 
  瑪麗·巴菲特
 
  2008年 8月


第1章 讓巴菲特成為世界首富的兩大發現
 
巴菲特年過花甲時開始重新審視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投資策略。他深刻闡述了什么樣的企業具有投資價值,什么樣的企業能夠實現長期收益最大化。事實上,巴菲特在他的論述中摒棄了已經沿用數年的格雷厄姆式價值投資策略,并在這個過程中創造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本書出版的目的就是為了探討巴菲特的兩大發現——
 
如何辨別具有持久競爭優勢的優質企業?
 
如何估算具有持久競爭優勢的優質企業的價值?
 
我們將詳細解釋這種獨特的投資策略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巴菲特是如何利用公司財務報表以實施他的投資策略——而這些策略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第2章 讓巴菲特成為超級富豪的企業類型
 
(1)要理解巴菲特的第一重大發現,我們需要了解華爾街的本質及其主要參與者。在過去200年間,盡管華爾街提供了大量的商業服務,但同時也提供了一個大型賭場——在這里,以投機者身份冠名的賭徒在股票價格走勢上放置了大量的籌碼。
 
早期,這當中部分賭徒取得了巨大的財富和地位,他們成為金融報刊上人們關注的焦點。大“鉆石”吉姆·布拉迪和伯納德·巴魯克是少數幾個在這個領域以投資大師身份進入公眾視野的范例。
 
現代,以共同基金、對沖基金和信托投資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取代了過去的個人投機者。機構投資者以其專業的選股能力向大眾推銷,并以豐厚的年收益率為誘餌不斷吸引那些渴望一夜暴富的短視群體。
 
一般情況下,股票投機者都屬于“三心二意”之人,有好消息時就追漲買入,有壞消息時則匆匆拋售。如果一只股票在幾個月內幾乎紋絲不動,他們就將其賣掉,并繼續尋找其他股票。
 
新一代賭徒中的佼佼者發明出復雜的計算機程序,用以測算股票價格上漲或下跌的速度。如果一個公司的股票正加速上漲,計算機將執行買入命令;若股價開始加速下跌,計算機則執行賣出命令。這樣一來,便會產生數以千計各種股票的大量買進賣出狀況。
 
這些以計算機為工具的投資者今天買入一只股票,第二天就在市場賣出的現象已經不足為奇。通過此類計算機系統,對沖基金經理為他們的客戶創造了巨額利潤。但這也有圈套:他們也可能會因此令他們的客戶賠錢。當他們賠錢時,還有部分遺留本金的客戶將贖回他們的基金,然后去尋找新的基金經理為他們出謀劃策。
 
華爾街隨時都充斥著這些主流或非主流選股師跌宕起伏的故事。
 
這種瘋狂的投機性買進賣出一直持續了很長時間。史上最瘋狂的買入發生在1920年,一度將股票價格推高到天價。但在1929年大崩盤來臨時,股票價格又被直線打壓至最低價。
 
20世紀30年代早期,華爾街有一個很富有激情的年青分析師——本杰明·格雷厄姆,他發現華爾街大多數自命不凡的基金經理在大量買進賣出股票時,根本不考慮公司的長期經濟運行狀況。他們所關注的只是股票價格在短期內是上漲還是下跌。
 
格雷厄姆還發現,這些瘋狂投機的主流股票投資者在追漲殺跌時,會將股票價格推到非常荒唐可笑的地步,與他們所購買股票公司的實際長期基本經濟狀況完全背離。他也認識到,同樣是這些投機者,有時會將股票價格打壓到非常低的價位,完全忽視這家公司良好的長期發展前景。這些嚴重被低估的股票讓格雷厄姆看到了一個美妙的賺錢機會。
 
格雷厄姆的理由是,如果他在股價低于其長期內在價值時買入這些處于超賣狀態的公司股票,終有一日市場會承認它的錯誤低估,然后將它們的估價糾正過來。一旦價格向上調整后,他可以賣出這些股票,并因此獲利。這是我們如今所熟知的價值投資基本原理,而格雷厄姆就是價值投資的始祖。
 
盡管如此,我們必須明白一點,那就是格雷厄姆并不在意他所買的公司屬于什么行業。用他的話說,就是所有公司都有一個內在的均衡價格。當他在30年代后期開始實踐價值投資時,他著重尋找那些交易價格比其公司庫存現金一半都少的公司。他美其名曰“用50美分買1美元”。此外,他還有其他投資原則,比如從不買股票價格超過其公司每股盈利10倍的股票,又如當一只股票股價漲幅超過50%時就賣出。如果股票價格在兩年內沒有上漲,他也會堅決賣出。的確,他的眼光要比那些華爾街的投機者遠一點,但事實上,如果這個公司在10年后才有表現的話,他將獲得零收益。


第二章、讓巴菲特成為超級富豪的企業類型
 
20世紀50年代,當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時,他就追隨格雷厄姆學習價值投資,恰值格雷厄姆退休之前,他進入格雷厄姆的華爾街公司開始了分析師生涯。在那里,巴菲特工作在著名的價值投資者沃爾特·施洛斯身邊。通過閱讀成千上萬份公司財務報表,剛剛大學畢業的巴菲特練就了一雙發現價值低估的慧眼。
 
格雷厄姆退休之后,巴菲特回到自己的家鄉奧馬哈。在那里,巴菲特可以遠離華爾街的喧囂嘈雜,潛心思考其導師的投資理論和方法。也就在那時,他發現格雷厄姆投資法存在著一些問題。
 
首先,并不是所有“格雷厄姆式”的低估值公司都會實現價值重估上漲,某些公司甚至以破產告終。不是所有投資都能“百發百中”,虧損的部分也可能超過所有的盈利。格雷厄姆試圖通過分散化投資組合以規避這種不利局面,有時這些組合中含有100種以上的公司股票。此外,格雷厄姆還采用了一種策略,即堅決地處理掉兩年內沒有上漲的股票。但當最后期限來臨時,大部分“低估股票”仍停留在低估狀態。
 
巴菲特發現,他和格雷厄姆買入的股票按格雷厄姆的“50%收益法則”賣出后,其中很多股票在隨后幾年內還繼續保持著上漲勢頭。他發現這些公司的股票價格攀升到遠遠高于格雷厄姆拋售時的價位。這正如他們買了一張開往容易街的列車票,但在列車到達該站之前就下車了,因為他不清楚它最終駛向何方。
 
巴菲特決定對這些“超級明星股”的經濟動力進行進一步探究,希望能在他導師的投資報酬率上有所提高。于是,他開始研究這些公司的財務報表,探索這些公司具有如此美妙的長期投資價值的內在原因。
 
巴菲特了解到,所有“超級明星股”都得益于某種競爭優勢,這些優勢為它們帶來類似壟斷的經濟地位,使其產品能要價更高或者增加銷售量。在這一過程中,它們能比競爭對手賺取更多的利潤。
 
巴菲特同樣認識到,如果一個公司的競爭優勢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不變——競爭優勢具有穩定持續性,那么公司價值會一直保持增長。既然公司價值會保持增長,那么巴菲特理所當然會盡可能長久地持有這些投資,使其有更大的機會從這些公司的競爭優勢中獲取財富。
 
巴菲特還注意到,通過價值投資者或投機者,或者二者的綜合參與,終有一天,華爾街會認識到這些股票價值被嚴重低估,并推動其股票價格反轉上升。看起來,正是這些公司的持續性競爭優勢讓它們的價值投資者成為名副其實的預言家。
 
此外,巴菲特還發現了另外一種更神奇的東西。由于這些公司具有難以置信的長期經濟優勢,所以它們幾乎不太可能瀕臨破產邊緣。這意味著華爾街的投機者把這些股票的價格壓得越低,巴菲特買進這些股票后虧損的風險就越小。越低的股價同時意味著越大的潛在上漲獲利空間。他在低位持有股票的時間越久,他能從這些價值低估公司獲利的時間就越長。一旦股票市場最終承認了這些公司即將到來的美好前景,隨之而來的就是巨額財富。
 
所有這些完全推翻了華爾街的一句格言:要獲得更多的利潤,你不得不加大你所能承受的風險。巴菲特發現了投資的圣杯,他找到了一種使風險最小化,卻能帶來潛在收益增長的投資。
 
令事情更簡單的是,巴菲特認識到他不再需要等待華爾街提供一個便宜的價格。如果他決定投資足夠長的時間,他就可以為這些超級公司的股票支付一個公平合理的價格并且一直持有。錦上添花的是,他發現如果進行長線投資,絕不賣掉這些股票的話,他還可以有效地將資本利得稅推延至遙遠的將來,只要一直持有,他的投資就能以復利率速度增長,并且免稅。
 
讓我們看一個例子: 1973年,巴菲特投資0?11億美元于華盛頓郵報公司,一家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報業,并且一直持有到現在。在長達35年的時間里,他一直持有這項投資,如今,這筆投資價值漲到了天文數字14億美元。投資0?11億美元能獲得14億美元的收益!多么體面的投資報酬率!而且最絕妙的是,巴菲特還沒有為他的利潤支付稅費,因為至今為止他沒賣出任何一股。
 
另一方面,如果格雷厄姆按照他的50%法則,將在1976年,以約0?16億美元賣出巴菲特的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票,為此他還要支付占所有利潤39%的資本利得稅。更糟的是,那些華爾街的主流股票投資者在過去的35年間可能上千次持有這只股票,進進出出偶有10%~20%的利潤,并且每次賣出時都要支付稅費。但是,巴菲特累積了12460%的收益率,并且直到如今,還未對其14億美元收益支付任何稅費。
 
巴菲特懂得,只要投資了一家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的公司,他最終會成為一個坐擁億萬美元資產的超級富翁。


第三章、巴菲特的淘金之地
 
當我們開始尋找具有持久競爭優勢并可以讓我們發財致富的公司時,如果知道從何處著手會大有益處。巴菲特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這些頂級公司不外乎三種基本商業模式:要么是某種特別商品的賣方,要么是某種特別服務的賣方,要么是大眾有持續需求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賣方與低成本買方的統一體。
 
讓我們分別就此進行討論。
 
提供某種特別的商品:諸如可口可樂、百事、箭牌、好時、百威、庫斯、卡夫、華盛頓郵報、寶潔和菲利普·莫里斯一類的公司。通過客戶需求和調研、客戶經驗管理和廣告推動效應,生產商把他們的產品理念灌輸進我們的腦海中。每當我們想要滿足自己某方面需求時,我們自然會聯想到他們的產品。想要嚼口香糖?你會想到箭牌;在一個炎炎夏日的工作結束后,想要來瓶冰鎮啤酒?你會想到百威;飲可口可樂,萬事如意……
 
巴菲特認為這些公司事實上在消費者心目中已經占有一席之地,此時公司沒必要去改變自己的產品。你會發現這是件好事情:公司可以一邊索要更高的價格,一邊又可以賣出更多的商品。如此一來,公司的財務狀況自然會愈來愈好,最終又將體現在財務報表上。
 
提供某種特別的服務:諸如穆迪公司、H&R布洛克稅務公司、美國快遞公司、服務大師公司、富國銀行之類的公司。與律師和醫生行業類似,這些公司為大眾提供生活必須而且消費者愿意為此買單。不同的地方在于,這些公司是以整個機構樹立服務品牌,而不是以單個的服務人員為主。當繳納稅費時,你會想到H&R布洛克稅務公司,而不是處理該項業務的該公司里的某某人。當巴菲特買入所羅門兄弟公司——一家投資銀行(現隸屬于花旗銀行)的股票時,他認為他買入的是一個機構。后來他又賣了這只股票。原因是,當公司的頂尖人才帶著他的高端客戶跳槽時,巴菲特意識到這是一個以人員為主導的公司。在此種類型的公司里,員工可以要求得到公司大部分利潤,而公司股東只能獲得很少一部分。這樣一來,投資者當然不會變得富有。
 
提供特別服務的公司盈利模式簡單易懂。它無需花費大量資金來重新設計產品,也無需建造生產廠房和存儲倉庫。只要獲得良好的口碑,提供特別服務的公司可以比銷售一般產品的公司獲得更多的利潤。
 
大眾有持續需求的商品或服務的賣方與低成本買方的統一體:比如沃爾瑪,好市多超市,內布拉斯加家居超市,波仙珠寶店和伯靈頓北方圣太菲鐵路運輸公司。在這里,大宗交易可以創造豐厚的利潤,薄利多銷所增加的收益遠遠高于單價折扣所承受的損失。關鍵的一點在于,它既是低成本賣家,也是低成本買家。正因如此,你的利潤空間可以高于競爭對手,同時也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價格低廉的產品或服務。哪里有廉價商品,消費者就會蜂擁而至。在奧馬哈,如果你想為家里買一個新的烤箱,內布拉斯加家居超市可以為你提供各種品牌的產品,而且價格低廉。想運輸貨物出港嗎?伯靈頓北方圣太菲鐵路運輸公司的運費最便宜。生活在小鎮的你想買到物美價廉的生活用品嗎?那就去沃爾瑪吧!
 
事情就這么簡單:要么是某種特別商品的賣方,要么是某種特別服務的賣方,要么是大眾有持續需求的商品或服務的賣方與低成本買方的統一體,年復一年,你定會豐收累累碩果。


第四章、“持續性”是巴菲特打開金庫的鑰匙
 
巴菲特十分清楚,競爭優勢的“持續性”創造了一切財富。在過去的122年里,可口可樂公司一直銷售著同一種產品,并且很可能在未來的122年里還會繼續銷售這種產品。
 
產品的一致性為公司創造了穩定的利潤。如果公司無需頻繁更換產品,它就不必花費幾百萬的資金在研發方面,也不必投入幾十億的資本去更新廠房設備。如此一來,金庫的錢就會累積成山了。同時,公司不必承擔繁重的債務,也不必支付高額的利息,最終可以節約一大筆錢用以拓展公司業務或者回購公司股票。要知道,回購股票可以提高每股收益和公司股票的價格,使股東更加富有。
 
因此,當巴菲特查看一家公司的財務報表時,他總是在試圖尋找這種“持續性”。這個公司是否保持著較高的毛利率?是否一直承擔較少的債務,甚至沒有債務?是否從來無需在研發方面耗費大量資金?其盈利是否保持穩定,或者持續穩定地增長?財務報表所表現出的“持續性”可以讓巴菲特了解這個公司競爭優勢的“持久性”。
 
判斷一家公司是否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去看看該公司的財務報表吧。這就是巴菲特的做法。
 
財務報表概述:淘金之地巴菲特通過財務報表,挖掘出具有持久競爭力的優質企業。企業的財務報表可以反映出這是一個會讓你一貧如洗的平庸企業,還是一個擁有持久競爭優勢、讓你腰纏萬貫的企業。
 
財務報表分為三類:
 
第一,損益表。損益表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內的經營成果。一般來說,在每個會計期間,企業的會計人員會為股東編制季度和年度損益表。通過閱讀和分析損益表,巴菲特能對企業的財務信息進行判斷,例如利潤率、股權收益、利潤的穩定性和發展趨勢(這一點尤其重要)。在判斷一個企業是否得益于持久競爭優勢時,所有的這些因素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資產負債表。資產負債表反映企業的資產和負債情況。從資產中扣除負債,我們就能算出這個企業的凈資產。企業可以編制一年中任何一天的資產負債表——它能反映出企業在特定日期所持有的資產和承擔的負債,以及這天的凈資產。
 
通常的情況下,企業為股東編制每個季度和每個會計年度的資產負債表。通過分析資產負債表中的各個項目。例如,現金資產和長期債務,巴菲特可以判斷該企業是否具有持續的競爭優勢。
 
第三,現金流量表。現金流量表反映企業的現金流入和流出情況,有利于我們了解企業在改善資本結構方面所花費的資金。它同樣能反映出債券和股票的銷售情況,以及股票回購情況。企業通常會將現金流量表同其他財務報表一起公布。
 
至此,我們已經詳細探討了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的科目和指標——巴菲特正是通過分析它們,來判斷一個企業是否具有持久競爭優勢。歷經時日,企業的持久競爭優勢總能給他帶來豐厚收益。


第五章、巴菲特在哪里發現財務信息
 
如今,互聯網十分普及,你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在很多地方找到一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其中最便捷的途徑就是通過MSN.com(http://moneycentral.msn.com/inveestor/home.asp)或者雅虎財經網。
 
我們就是通過這兩個網站獲取公司財務信息的,相對而言,MSN.com里的內容更加詳細。首先,你要找到“搜索”的位置,然后敲進公司名稱并點擊“搜索”。這時會弾出一個網頁,它將把你帶到那家公司的股票報價頁面。在網頁的左邊,你會發現一個叫做“財務”的標題,下面有三個超鏈接,分別向你展示這家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在“SEC”的標題下,有一個超鏈接,你可以看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所提供的各種文件。所有上市公司,每個季度都必須將財務報表上報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這些被稱為8Q;歸檔報表中還有一個叫10K的文件,它是公司的年度報告,包括公司會計年度的財務報表。數年來,巴菲特已經翻閱了成千上萬份10K文件,因為這些數字能夠最準確地反映出公司的財務信息。
 
Bloomerg.com也可以為投資者提供相同或更多的服務,但需要繳納一定的費用。說實話,除非是買賣債券或貨幣,當我們欲建立一個股票投資組合時,MSN和雅虎財經網就能為我們免費提供所有需要的財務信息。這些“免費”的財務信息總會使我們滿意!


第六章、巴菲特從哪里開始著手:損益表損益表(單位:百萬美元)
 
  總收入10 000
 
  銷售成本3 000
 
  毛利潤7 000
 
  營業費用
 
  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2 100
 
  研發費1 000
 
  折舊費700 
 
  營業利潤3 200
 
  利息200
 
  出售資產收益1 275
 
  其他225
 
  稅前利潤1 500
 
  應繳所得稅525
 
  凈利潤975
 
 
 
  巴菲特在分析公司是否具有持久競爭優勢時,總是先從公司的損益表著手,因為損益表可以讓投資者了解該企業在一段時期內的經營狀況。一般企業會在每個季度末或者年末披露這些信息。每張損益表上總是會標出會計期間,例如,從2007年的1月1日到2007年的12月31日。
 
損益表包括三個基本要素:企業的營業收入,需要從收入中扣除的支出,損益情況——我們可以看到該企業到底是盈利還是虧損。很簡單,是吧?的確如此。
 
在早期的股票分析中,那些頂級分析大師,例如巴菲特的導師本杰明·格雷厄姆,只是單純地關注一個企業是否創造利潤,而很少,甚至根本沒有分析這個企業的長期升值能力。如前所述,格雷厄姆不在乎這個企業是否具有強勁的經濟動力,是否是一家出類拔萃的優質企業,或者是否擁有成千上萬普通企業夢寐以求的發展態勢。如果格雷厄姆認為某只股票的價格足夠便宜,即使這家公司業績平平,他也可能會買進它。據巴菲特觀察,世界上所有企業分為兩類:一類是相對其競爭對手而言擁有持久競爭優勢的企業。如果投資者以一個合理的價格購買這類企業的股票并長期持有,他將變得腰纏萬貫。另一種類型的企業,是那些在競爭市場上苦苦奮斗了若干年,但仍舊碌碌無為的普通企業。做長線的投資者若持有這類企業的股票,他們的財富將日益萎縮。
 
巴菲特在研究那些頗具魅力的優質企業時,他發現,通過分析企業的損益表能夠看出這個企業是否能夠創造利潤,是否具有持久競爭力。企業能否盈利僅僅是一方面,還應該分析該企業獲得利潤的方式,它是否需要靠大量研發以保持競爭力,是否需要通過財務杠桿以獲取利潤。通過從損益表中挖掘的這些信息,可以判斷這個企業的經濟增長原動力。對于巴菲特來說,利潤的來源比利潤本身更具有意義。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繼續討論企業財務報表中的各種構成因素以及巴菲特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將告訴我們,什么樣的企業會使我們貧窮,什么樣的企業是擁有持久競爭力的優質企業——它們能給我們帶來財運,讓我們成為世上最富有的人。


第七章、收入——資金來源的渠道
 
→ 收入10 000
 
   銷售成本3 000
 
   毛利潤7 000
 
損益表的第一行通常是總收入,是指會計期間所流入的總資金。會計期間一般為一個季度或者一年。如果一家制鞋廠商,其年銷售額為1?2億美元,那么該企業在年度報告的損益表中所表現出的總收入將為1?2億美元。
 
事實上,即使一個公司有很高的銷售收入,也并不意味著賺取了利潤。判斷一個公司是否盈利,你應當從總收入中扣除成本費用。總收入減去成本費用等于凈收益。總收入這個數字本身并不能說明什么,除非我們把成本費用從總收入中扣除,才能得到有價值的財務信息——凈收益。
 
當巴菲特瀏覽了一家企業的總收入之后,他就會花大量時間研究各種成本費用。因為巴菲特知道,發財致富的秘訣之一,就是減少開支。


第八章、銷售成本——對于巴菲特來說是越少越好Income Statement(in millions)
 
   Revenue10 000
 
  → Cost of Goods Sold3 000
 
   Gross Profit7 000
 
在損益表中,總收入下面一行指的就是銷售成本,也被稱為收入成本。銷售成本可以是一個公司其銷售產品的進貨成本,也可以是制造此產品的材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如果一個公司提供的是服務而不是產品,我們通常用“收入成本”這個詞來代替“銷售成本”。它們在本質上并無差異,只是前者比后者理解上可能稍微晦澀一點。我們應該準確調查出這個公司在計算銷售成本或者說收入成本時所包含的內容,據此,我們就能清楚地了解管理層是如何進行企業管理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一個家具公司是怎樣計算其產品成本的呢?首先,從公司在年初的家具存貨成本入手,將年初的存貨成本加上這一年中所增加的存貨成本,然后再減去剩余家具存貨在年底的現值。因此,如果一個公司在年初有1 000萬美元的存貨,在此后一年中總共購買了200萬美元的存貨,在年末,若剩余存貨價值為700萬美元,那么公司在本期的產品成本就是500萬美元。
 
盡管產品銷售成本就其數字本身并不能告訴我們公司是否具有持久的競爭力優勢,但它卻可以告訴我們公司的毛利潤大小。毛利潤指標相當關鍵,因為它能夠幫助巴菲特判斷公司是否具有長期競爭優勢。我們將在下一章詳細討論這一點。 


第九章、毛利潤利率:巴菲特尋求長期贏利的關鍵指標→ 收入10 000
 
   銷售成本3 000
 
  → 毛利潤7 000
 
  毛利潤7 000/收益10 000=毛利率70%
 
現在,如果我們從公司年度報告的總收入中減去它的銷售成本,我們將得到公司所報告的毛利潤。例如:1 000萬美元的總收入減去700萬美元的銷售生產成本,毛利潤為300萬美元。
 
毛利潤的金額是總收入減去產品所消耗的原材料成本和制造產品所耗費的勞動力成本。它不包括銷售和管理費用、折舊費用、企業運營的利息成本。
 
就其自身而言,毛利潤能提供給我們的信息很少,但是我們能通過這個數據去計算公司的毛利率,而毛利率能給我們提供很多關于公司經濟運營狀況的信息。
 
計算毛利率的公式為:
 
毛利潤/總收入=毛利率
 
巴菲特的觀點是:只有具備某種可持續性競爭優勢的公司才能在長期運營中一直保持贏利。他發現,比起缺乏長期競爭力的公司,那些擁有良好長期經濟原動力和競爭優勢的公司往往具有持續較高的毛利率。讓我們來看看下面的數據:
 
巴菲特認為,具有持續競爭優勢而保持較高毛利率的企業包括:可口可樂公司一直保持60%或者更高的毛利率,債券評級公司穆迪的毛利率是73%,伯靈頓北方圣太菲鐵路運輸公司的毛利率為61%,箭牌公司的毛利率為51%。
 
相對于我們所熟知的這些優質企業,那些長期經濟運行情況不太良好的公司,其毛利率就相形見絀了。例如:瀕臨破產的美國航空公司,它的毛利率僅為14%;陷入困境的汽車制造商——通用汽車制造公司,其毛利率只有21%;曾經陷入困境,但現在已經扭虧為盈的美國鋼鐵公司的毛利率為17%;一年四季都在運營的固特異輪胎公司,在經濟狀況不太良好時,毛利率也只有20%。
 
在技術領域,巴菲特因為不熟悉這一行業而未提及。微軟一直保持著79%的高毛利率,而蘋果公司的毛利率只有33%。兩者對比可反映出,銷售操作系統和軟件的微軟公司比銷售硬件及提供相關服務的蘋果公司的經營狀況更加出色。
 
公司的可持續性競爭優勢能夠創造高毛利率,因為這種競爭優勢可以讓企業對其產品或服務進行自由定價,讓售價遠遠高于產品成本。倘若缺乏持續競爭優勢,(股市馬經 http://www.goomj.com收集整理)公司只能通過降低產品及服務價格來保持競爭力。如此一來,公司的毛利率以及盈利能力理所當然會下降。
 
通用規則(當然也有例外):毛利率在40%及以上的公司,一般都具有某種可持續性競爭優勢;而毛利率低于40%的公司,則一般都處于高度競爭的行業,因為競爭會削弱行業總利潤率。如果一個行業的毛利率低于20%(含20%),顯然說明這個行業存在著過度競爭。在此類行業中,沒有一家公司能在同行競爭中創造出可持續性的競爭優勢。處在過度競爭行業的公司,由于缺乏某種特殊競爭優勢,無法為投資者帶來財富。
 
毛利率指標檢驗并非萬無一失,它只是一個早期檢驗指標,一些陷入困境的公司也可能具備持久競爭優勢。因此,巴菲特特別強調“持久性”這個詞,出于穩妥考慮,我們應該查找公司在過去10年的年毛利率,以確保其具有“持續性”。巴菲特知道在尋找穩定競爭優勢的公司時,必須注意持續性這一前提。
 
毛利率較高的公司也有可能會誤入歧途,并且喪失其長期競爭優勢,一是過高的研究費用,其次是過高的銷售和管理費用,還有就是過高的債務利息支出。這三種費用中的任何一種如果過高,都有可能削弱企業的長期經濟原動力。這些被稱為營業費用,它們是所有公司的眼中釘。


第十章、營業費用:巴菲特的關注點收入
 
    10 000
 
   銷售成本3 000
 
   毛利潤7 000
 
→營業費用
 
  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 2 100
 
  研發費1 000
 
  折舊費 700
 
  營業利潤3 200
 
  在損益表中,毛利潤一行正下方的一組費用被稱為營業費用。所有這些費用是公司的剛性支出,包括新產品研發費用,將產品推出市場的銷售費用及相關管理費用,折舊費和分期攤銷費,重置成本和減值損失,以及其他費用,諸如非經營性支出和非經常性支出等。
 
所有這些費用科目加起來構成總營業費用,將其從公司毛利潤中扣除,我們就能得到公司的營業利潤(或虧損)。這些科目都會影響公司的長期經營業績,因此,我們將在以后幾個章節中以巴菲特的風格向大家逐一介紹。 


第十一章、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收益 10 000
 
   產品成本3 000
 
   毛利潤7 000
 
   營業支出
 
  → 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2 100
 
   研發費用1 000
 
   折舊費700
 
   營業利潤3 200
 
在損益表中的“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標題下面,披露的是公司在該會計期間內發生的所有各項直接或間接的銷售費用成本及一般管理費用成本,包括管理人員薪金、廣告費用、差旅費、訴訟費、傭金和應付薪酬等。
 
像可口可樂這樣的公司,此類花費可能將達到數十億,它們對公司的固定成本有著重大影響。對不同的公司而言,這些費用占毛利潤的比例相差迥異,甚至在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的公司之間,比例也不盡相同。例如,可口可樂公司的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占毛利潤的比例保持在59%,穆迪公司的此項比例每年約為25%,而寶潔公司在這方面的花費則一直保持在61%左右。請注意,我們這里講的是“持續水平”。
 
那些處在高度競爭行業,從而缺乏持續競爭優勢的公司,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比例也顯示出巨大的不同。通用公司在過去5年中,此項費用占毛利潤的比例從28%~83%間。福特公司過去5年內,每年在此項費用上的花費占當期毛利潤的比例竟然在89%~780%間,這意味著他們像瘋子一樣花錢。另一方面,福特公司的銷售業績不佳,收入呈下降趨勢,但該公司的此項費用卻一直保持不變。如果公司不盡快減少在該項上的花費,那么,它們將吞噬更多的毛利潤。
 
在尋找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公司過程中,公司的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越少越好。如果它們能一直保持較低的水平,那當然最好。從目前情況看,倘若一家公司能將此項費用比例保持在30%以下,這真令人欣喜。然而,不少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公司,此項費用比例仍在30%~80%之間。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發現一個公司在這方面花費占毛利潤的比例接近,甚至超過100%,那很可能是在跟一個處于高度競爭行業的公司打交道。要知道,在這類行業里,沒有任何公司具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此外,雖然有些公司維持著低水平或者中等水平比例的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但它們卻因高額的研究開發費用、資本開支或者過高的貸款利息支出,破壞了其良好的長期經營發展前景。
 
英特爾公司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該公司在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上的開支占毛利潤的比例較低,但因為過高的研發費用,其長期經營業績被削弱到僅為平均水平。即使英特爾公司停止研發,它目前的這批產品絕對可以在10年內保持不落伍,但其后可能不得不退出市場。
 
固特異輪胎公司的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比例為72%,但其高昂的資本開支以及為這些資本開支融資而產生的貸款利息支出,在經濟衰退時代每次都將這個輪胎制造商拖入赤字困境。但如果該公司不增加貸款以維持高額資本開支或技術改進,它將不能一直保持其核心競爭力。
 
巴菲特認識到,一定要遠離這些總是受困于高額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花費的公司。他也知道,即使是此項費用保持較低水平的公司,它的長期經營前景也可能被其高昂的研發費用、高資本開支和大量債務所破壞。無論股票價格如何,他都對這類公司避而遠之,因為他知道,它們的內在長期經濟實力如此脆弱,即使股價較低,也不能使投資者扭轉終生平庸的結局。 


第十二章、研究和開發費用:為什么巴菲特要避而遠之收入 10 000
 
   銷售成本3 000
 
  → 毛利潤7 000
 
   營業費用
 
   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2 100
 
  → 研發費1 000
 
   折舊費700
 
   營業利潤3 200
 
尋找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企業的“游戲”過程中,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長期的競爭優勢,常常是通過專利權或者技術上的領先地位賦予公司在同行中的相對優勢。如果公司的競爭優勢是專利權帶來的,例如那些制藥類公司,到一定期限之后專利權會過期,公司的競爭優勢也由此而消失。
 
如果公司的競爭優勢是某種技術革新的結果,也經常會面臨技術革新將其取而代之的威脅。這就是為什么微軟公司如此害怕谷歌公司技術進步的原因。今天的競爭優勢很可能在明天就變為過時的技術。
 
這些公司不僅要在研發上花費巨額資金,而且由于必須不斷地進行產品創新,所以它們也必須不斷重新設計和升級其產品銷售計劃,而這意味著它們不得不同時在銷售和管理費用上耗費巨資。考慮一下:默克公司必須花費毛利潤的29%在研發上,毛利潤的49%在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上,這兩者加起來將吞噬其毛利潤的78%。更糟的是,如果默克公司放棄發明數十億美元的暢銷新藥物,當它的專利權過期時,其競爭優勢也將隨之消失。
 
英特爾公司盡管是快節奏技術創新領域中的佼佼者,也必須將約30%的毛利潤用在研發方面。如果不這么做,過不了幾年,它就將失去競爭優勢。
 
穆迪公司是一家債券評級公司,是巴菲特長期投資的最愛,這有很好的理由。穆迪公司沒有研究開發費用,而且平均只花費25%的毛利潤在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上。可口可樂公司也沒有研發費,雖然它必須瘋狂進行廣告投入,但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比例仍然只有約59%。持有穆迪公司和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巴菲特不會因為擔心某項藥物專利過期,或者他持有股票的公司在下一輪技術突破競爭中失手而夜不能寐。
 
這是巴菲特的一個原則:那些必須花費巨額研發開支的公司都有在競爭優勢上的缺陷,這將使它們的長期經營前景置于風險中,意味著它們并不太保險。
 
如果不是一項比較保險的投資,巴菲特是不會對其產生興趣的。


第十三章、折舊費:巴菲特不能忽視的成本收入 10 000
 
   銷售成本3 000
 
  → 毛利潤7 000
 
營業費用
 
   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2 100
 
   研發費1 000
 
  → 折舊費700
 
   營業利潤3 200
 
所有的機械設備和房屋建筑物,最終都將因損耗而報廢,這種損耗在損益表上反映為折舊費。通常而言,一項資產在給定年度的折舊數額是對當期收益的一種成本分配。這樣說更確切:每年的資產折舊費,就是該資產被用在當期生產經營活動中,并產生收益的那部分資產額。
 
舉個實例:假設XYZ印刷公司買入了一臺價值100萬美元的印刷機。這臺印刷機的使用年限為10年。因為該印刷機的使用年限為10年,國家稅務局不允許公司將這100萬美元的總開支一次性全部計入購買該設備的當期成本,而是將這購買成本在其使用的10年間分別列入各年的折舊費。10年的使用年限和初始的100萬美元的總開支,意味著XYZ公司將在未來10年內,在這臺印刷機上每年計提10萬美元的折舊費。折舊費是公司運營的一項真實成本,因為這臺印刷機終有一日會被淘汰報廢。
 
這臺印刷機買入時,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上將導致100萬美元的現金流出和100萬美元的工廠和設備(固定資產)的增加。在未來10年間,每年必須計提10萬美元的折舊費,并作為一項當期開支反映在損益表中。公司每年將從資產負債表上的工廠和設備資產賬戶減去10萬美元,同時增加10萬美元到累計折舊賬戶。購買這臺印刷機實際發生的100萬美元現金流出,將反映在現金流量表的資本性開支項目中。我們想再強調一次:購買這臺印刷機的100萬美元開支將作為折舊費在未來10年里逐年攤銷(每年折舊費為10萬美元),而不是在購買當年全部列入購買成本。 
 
華爾街那些金融家們想出了一個狡猾的伎倆:這臺印刷機一旦購買并完成支付,今后每年10萬美元的折舊費并不會發生任何現金流出,但在未來10年間,它可以減少公司每年向國家稅務局上報的利潤總額。這意味著從短期來看,XYZ公司雖然有一項成本費用,但事實上,它卻不發生任何現金流出。因此,那些華爾街的金融家們就可以將10萬美元的折舊費還回到利潤中,這就意味著,該公司的現金流現在可以償還更多的負債,從而為杠桿式收購提供融資。華爾街的金融家們重新設計出了一個利潤指標,簡稱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指在扣除所得稅、折舊費和攤銷費之前的利潤。
 
巴菲特指出,那些聰明的金融家們在使用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指標的同時,卻忽視了一個問題——這臺印刷機最終將報廢,公司不得不再花100萬美元去購買一臺新的印刷機。但公司如今卻背負著因杠桿式收購而產生的巨額債務,很可能沒有能力去購買一臺價值100萬美元的新印刷機了。
 
巴菲特堅信,折舊費是一項真實的開支,因此不管以何種方式計算利潤,必須將折舊費包括進來。倘若背道而馳,我們就會自欺欺人地認為,公司在短期內的利潤要比實際利潤好得多。一個自欺欺人的人一般是不會發財致富的。
 
巴菲特發現,那些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的公司相對那些陷入過度競爭困境的公司而言,其折舊費占毛利潤的比例較低。舉個例子,可口可樂公司的折舊費用一直保持在毛利潤的6%左右,而箭牌公司同樣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其折舊費也大約在毛利潤的7%左右,巴菲特長期鐘愛的投資對象,寶潔公司,其折舊費也只有毛利潤的8%。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通用汽車,該公司屬于高度競爭的資本密集型行業,其折舊費占到毛利潤總額的22%~57%。
 
對那些吞噬公司毛利潤的各種費用,巴菲特認為它們越少,就意味著越高的保底線。  
 

第十四章、利息支出:巴菲特不想看到
 
    收入10 000
 
   銷售成本3 000
 
  → 毛利潤7 000
 
   營業費用
 
   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2 100
 
   研發費1 000
 
   折舊費700
 
   營業利潤3 200
 
  → 利息支出200
 
 
 
  利息支出反映的是公司在該季度或該年度為債務所支付的利息。盡管有些公司賺取的利息可能比其支付的利息要多,如銀行,但對于大多數制造商和零售企業而言,利息支出遠遠大于其利息所得。
 
利息支出被稱為財務成本,而不是運營成本。它之所以被單獨列出,是因為它與公司的生產和銷售過程沒有任何直接聯系。利息是公司財務報表中總負債的反映。公司負債越多,其必須支付的利息就越多。
 
如果利息支出占營業利潤的比重較高,公司很可能是屬于以下兩種類型之一:其一是處于激烈競爭行業的公司,因為在這類領域要保持競爭力,就必須承擔高額的資本開支;其二是具有良好的經濟發展前景,但在杠桿式收購中承擔了大量債務的公司。
 
巴菲特指出,那些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的公司幾乎不需要支付利息,甚至沒有任何利息支出。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寶潔公司只需花費營業利潤的8%用于利息支出;箭牌公司平均只需將7%的營業利潤用以支付利息;相比之下,固特異公司屬于過度競爭和資本密集型的輪胎制造業,它平均每年不得不將其營業利潤的49%用于支付債務利息。
 
甚至在高度競爭的行業如航空業,利息支出比例也可以被用來判斷公司是否具有競爭優勢。一直保持盈利的西南航空公司僅花費營業利潤的9%用于支付利息,而它的競爭對手聯合航空,一家瀕臨破產的公司,其利息支出占到了營業利潤的61%。西南航空公司另一個陷入困境的競爭對手美國航空公司,其利息費用比例竟高達92%。
 
這是一條規律:在消費品領域,巴菲特所鐘愛的那些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公司,其利息支出均小于其營業利潤的15%。但是,我們要清楚,利息支出支出占營業利潤的比重在不同行業領域之間相差甚遠。舉個例子:富國銀行(巴菲特持有該銀行14%的股份)將其營業利潤的大概30%用于支付利息,相比于可口可樂公司,這看起來過高,但事實上,(股市馬經 http://www.goomj.com收集整理)在美國銀行業前5名中,富國銀行的這一比率是最低的,也是最吸引人的。此外,富國銀行也是唯一一家被標準普爾公司評為AAA級別的銀行。
 
利息支出與營業利潤的比率也可以真實反映一家公司的經濟危機水平。拿投資銀行業來說,該行業內的公司平均需花費70%的營業利潤用于支付利息。如果細致觀察,我們不難發現,2006年,貝爾斯登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所列出的利息支出占其營業利潤的70%,但截至2007年最后一個季度,其利息支出占營業利潤的比例已經高達230%。這意味著它將不得不動用公司所有者的權益去補足這個差額。對高度杠桿化運作的貝爾斯登來說,這無疑是一場大災難。到了2008年3月,這個曾經十分強大、其股價在一年前還高達每股170美元的貝爾斯登銀行,最終被J?P?摩根公司以僅每股10美元的價格收購。
 
這是一條極其簡單的規律:在任何行業領域,那些利息支出占營業利潤比例最低的公司,往往是最有可能具有競爭優勢的。用巴菲特的話來講,投資于那些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的公司是確保我們能夠獲取長期財富的唯一途徑。
 

第十五章、出售資產收益(損失)及其他營業費用
 
   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2 100
 
   研發費1 000
 
   折舊費700
 
   營業利潤3 200
 
利息支出200
 
  → 出售資產收益(損失) 1 275
 
  → 其他225
 
  一個公司出售一項資產(存貨除外)所產生的盈利或虧損,將反映在出售資產收益(損失)賬戶上。這項收益是指出售資產產生的收益與該項資產的賬面價值之差。如果公司有一棟價值100萬美元的廠房,在計提一定時間折舊費用后,賬面價值降為50萬美元,現在以80萬美元售出,公司將記錄這項資產出售產生的30萬美元收益。與之類似,如果該廠房以4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公司將記錄10萬美元的出售資產損失。
 
此原理同樣適用于“其他”這個賬戶。該賬戶將非運營的、偶然的、非經常性的收入和支出一并匯總記錄,并反映在損益表上。這些業務包括固定資產(如財產、工廠和設備)的出售,同時也包括公司正常經營業務范圍之外的許可協議和專利權出售等。
 
有時候,這些偶然性事件會突然加到公司損益表的最后幾行,因為它們都是偶然性事件。巴菲特認為,無論用哪種利潤指標來確定公司是否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這些偶然事件的影響都應該被排除在外。


第十六章、稅前利潤:巴菲特慣用的指標
 
營業費用
 
   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2 100
 
   研發費1 000
 
   折舊費700
 
   營業利潤3 200
 
   利息支出200
 
   出售資產收益(損失) 1 275
 
   其他225
 
  → 稅前利潤1 500
 
  稅前利潤是指將所有費用開支扣除之后,但在所得稅被扣減之前的利潤。巴菲特在決定是否要購買一家公司或在公開市場買入一家公司部分股票時,稅前利潤也是他計算投資回報率常用的一個指標。
 
將免稅的投資排除在外,所有的投資報酬率都是以稅前為基準的。并且,因為所有的投資都在相互競爭,所以如果能在相同的前提條件下衡量它們,事情就變得更加簡單容易。
 
巴菲特當年買入價值1?39億美元的華盛頓公共電力供應系統的免稅債券(該債券每年支付給他2 270萬美元的免稅利息),其理由是免稅的2 200萬美元收益相當于稅前的4 500萬美元收益。如果他購買一家每年賺取4 500萬美元稅前利潤的公司,估計他需要花費2?5億~3億美元。因此,他把投資于華盛頓公共電力供應系統債券當做是以50%的折扣買入了一家具有同樣經濟發展前景的公司。
 
巴菲特經常談到稅前條件下的公司利潤,這使他能在同等條件下將一家公司的投資與另一項投資進行比較。同時,這也是他價值投資理論啟示的基石:持有一家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公司,實際上是投資于一種息票利率逐漸增長的“權益債券”。我們將在本書結尾部分對他的“權益債券”理論進行更深入詳盡地探討。


第十七章、應繳所得稅:巴菲特怎么知道誰在說真話
 
營業費用
 
   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2 100
 
   研發費1 000
 
   折舊費700
 
   營業利潤3 200
 
利息支出200
 
   出售資產收益(損失) 1 275
 
   其他225
 
   稅前利潤1 500
 
  → 應繳所得稅525
 
  與其他任何納稅人一樣,美國公司必須為它們的收益繳納所得稅。現在在美國,公司需繳納的所得稅金額大概為其稅前所得的35%。當稅金被支付以后,它們將反映在損益表中的“應繳所得稅”一欄。
 
有趣的是,應繳所得稅項目反映了公司的真實稅前利潤。有時候,一些公司喜歡夸大其詞,對外宣稱它們賺了很多錢,但事實上并非如此。這讓人感到震驚,不是嗎?有一種途徑能夠判斷出它們所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那就是去查看該公司提交給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的報表,然后再查出它們的所得稅支付情況,將其報告的稅前營業利潤數額從中扣除35%,如果余額與公司對外報告的稅后利潤不符合,我們最好做進一步了解。
 
多年來,巴菲特發現那些千方百計歪曲事實以欺騙美國國家稅務局的公司,同樣會絞盡腦汁地想出各種方法欺騙它們的股東。真正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優質公司,其利潤本來就很不錯,完全沒有必要靠包裝來誤導他人。


第十八章、凈利潤:巴菲特的追求
 
營業費用
 
   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2 100
 
   研發費1 000
 
   折舊費700
 
   營業利潤3 200
 
   利息支出200
 
   出售資產收益(損失) 1 275
 
   其他225
 
   稅前利潤1 500
 
   應繳所得稅525
 
  → 凈利潤975
 
  當公司從收入中扣除所有費用開支和稅款之后,我們就能得到公司的凈利潤。這個指標可以讓我們清楚,公司在繳納所得稅后最終賺了多少錢。當巴菲特通過該指標來幫他判斷一個公司是否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時,他運用了幾個概念,我們就從那些概念開始吧。
 
巴菲特首先關心公司凈利潤是否具有上升趨勢。僅僅單獨一年的凈利潤數據對巴菲特來講毫無價值,他感興趣的是,公司利潤是否展現美好前景,是否能保持長期增長態勢,若是兩者兼備,則等同于具有持續性的競爭優勢。巴菲特并不要求公司一帆風順,但他希望整個趨勢是保持向上的。
 
但在此注明:公司有可能因為股票回購計劃而導致凈利潤的歷史走勢不同于每股收益。股票回購方案將減少流通股數量,從而增加每股收益。如果一個公司的流通股數量減少了,也就是說,計算每股盈利的公式中分母變小了,每股收益反而會增多,但事實上凈利潤并沒有增加。有些極端的例子是,某些公司的凈利潤本來正面臨衰減,但通過股票回購計劃,則可能使每股收益不減反增。
 
盡管大多數金融分析師都關注公司的每股收益,但巴菲特卻關注公司凈利潤的真正走勢。
 
巴菲特發現,那些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的公司,其報告凈利潤占總收入的比例會明顯高于它們的競爭對手。巴菲特曾經說過,倘若要在一家收入100億美元、凈利潤為20億美元的公司和一家收入1 000億美元但僅賺50億美元的公司之間進行選擇的話,他將選擇擁有前者。因為這家公司所賺取的凈利潤占其總收入的20%,而另一家公司只占其總收入的5%。
 
所以,單獨的總收入數據基本不能反映出公司經營業績狀況,但它與凈利潤的比率,卻能告訴我們很多關于公司與其他公司對比的業績狀況方面的信息。
 
像可口可樂這樣的優質公司能凈賺總收入的21%,舉世矚目的穆迪公司能凈賺總收入的31%,這些數據正好反映出這兩家公司卓越的基本情況。相比而言,(股市馬經 http://www.goomj.com收集整理)西南航空公司只能凈賺總收入中微薄的7%的利潤,這反映出航空業的高度競爭性質。在這個行業內,沒有一家公司能夠相對同行具有長期競爭優勢。另外,通用汽車公司即使在經營情況良好時(當它不虧損時),也只能凈賺其總收入的3%的利潤,這同樣說明過度競爭的汽車制造業糟糕的經濟狀況。
 
一條簡單規律(當然不乏例外):如果一家公司的凈利潤一直保持在總收入的20%以上,很有可能,這家公司具有某種長期的相對競爭優勢。反之,如果一家公司的凈利潤持續低于其總收入的10%,那么它很可能處于一個高度競爭的行業,在該行業中沒有一家公司能維持其競爭優勢。當然,這種絕對量化的觀點會留下一個巨大的灰色地帶——就是那些凈利潤率在10%~20%的公司,這一地帶擠滿了目前還未被投資者發現,但時機已經成熟,并等待發掘長期投資財富的公司。
 
銀行和金融公司不屬于上述規律范疇內,這類公司如果出現異常高的凈利潤率,通常意味著其風險管理部門過于松懈。盡管這些數據表面上看起來非常有誘惑力,但實際上它們卻暗示出公司可能在為所謂的高收益率承擔巨大的風險,這在貸款業務中通常表現為賺取快錢,但其代價可能是長期的災難。一個深陷于財務危機的公司是不可能讓投資者發財致富的。


第十九章、每股收益:巴菲特怎么辨別成功者和失敗者

每股收益:巴菲特怎么辨別成功者和失敗者每股收益是會計期間內以股份數為基數,計算公司每股股票所得的凈利潤。在投資領域中,這是一個重量級指標,因為公司的每股收益越多,其股票價格將越高,這是一條定律。想知道公司的每股收益,我們將公司的凈利潤總額除以公司流通股數量即可得到。舉個例子:如果一家公司今年賺取了1 000萬美元的凈利潤,而公司總共有100萬股流通股,那么該公司今年的每股收益為10美元。
 
任何單獨一年的每股收益不足以用來判斷一個公司是否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但是,連續10年的每股收益數據就足以讓我們明確判斷出公司是否具有長期競爭優勢。巴菲特所尋找的是那些每股收益連續10年或者10年以上都表現出持續上漲態勢的公司,例如每股收益情況類似于:
 
20082?95
 
20072?68
 
20062?37
 
20052?17
 
20042?06
 
20031?95
 
20021?65
 
20011?60
 
20001?48
 
19991?30
 
19981?42
 
  這張每股收益趨勢表給巴菲特展示出該公司具有持續上漲的每股收益,充分說明這家公司具有某種長期競爭優勢。持續的利潤通常表明公司所銷售的產品或產品系列都不需要經過一個昂貴的交換過程,或者說銷售成本很低。利潤的上升走勢意味著公司強大的經濟實力足以支付為擴大市場份額而投入的廣告費用,或者為擴大生產規模而產生的各種開支,同時公司也有充裕資金進行類似于股票回購的投資活動。(股市馬經 http://www.goomj.com收集整理)
 
像下面圖表中所列示的每股收益走勢不確定的公司,巴菲特通常會避而遠之:
 
20082?50
 
2007(0?45)虧損
 
20063?89
 
2005(6?05)虧損
 
20046?39
 
20035?03
 
20023?35
 
20011?77
 
20006?68
 
19998?53
 
19985?24
 
這張圖表顯示出該公司每股收益呈下降趨勢,其中一些年度甚至虧損,這些信息告訴巴菲特,這個公司處于一個激烈競爭行業,時而進入繁榮時期,時而步入衰退時期。繁榮時期說明需求大于供給,當需求巨大時,公司就會擴大生產以適應需求,而這將增加成本,并最終導致整個行業供給過剩。供給過剩的結果是價格下跌,這意味著在下一輪繁榮來臨之前,公司將面臨虧損。市場上有數以千計這樣的公司,其每股收益都是如此走勢不定,導致其股票價格像翅膀一樣忽上忽下。這也讓很多傳統價值投資者誤認為到了買入的時機,但殊不知他們買進的卻是一艘冗長而緩慢、沒有明確行駛方向的船只。 

相關股票知識閱讀:

仙人指路k線
解_k線中上漲信號

k線圖分析法—16種K線拐點典型形態

上升趨勢(圖)介紹 如何畫上升趨勢線

本文由東方銅牛網整理編輯,轉載
巴菲特教你讀財報  請注明文章地址鏈接。
責任編輯:admin 標簽:巴菲特教你讀財報
廣告

熱門搜索

相關文章

廣告
|百家論股 頻道

巴菲特教你讀財報在線閱讀

admin

|
巴菲特教你讀財報在線閱讀


1、序言


序言時間追溯到1981年,我嫁給了彼得·巴菲特,成為沃倫·巴菲特的兒媳婦。沃倫·巴菲特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大師,如今也是一位偉大的慈善家。12年后,由于種種原因,我離開了巴菲特家族。
 
新婚不久,我去奧哈馬拜訪了巴菲特家族。在那里,我結識了這位投資大師的一些忠實學生,他們把自己稱為“巴菲特追隨者”。戴維·克拉克就是其中最成功的追隨者之一,他隨身攜帶一個記有巴菲特投資智慧的筆記本,總是一絲不茍、孜孜不倦地學習。正是得益于他的筆記本,我與他才合作出版了一系列的投資暢銷書:《巴菲特之道》、《巴菲特法則》、《巴菲特法則實戰手冊》以及《新巴菲特法則》。這些書被翻譯成17種不同國家的語言,包括希伯來語、阿拉伯語、中文和俄文。
 
《巴菲特之道》獲得巨大成功之后,在2007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年會上,我又碰見了戴維。我們共進午餐時討論了投資分析方法的歷史發展情況。他指出,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債券投資分析家們關注企業的償債能力與盈利能力。華爾街之父、巴菲特的導師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其股票分析中就沿用了債券投資的分析方法。
 
但是,格雷厄姆從來不會將在同行中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與其他平庸之輩區別對待。他只關心公司是否有足夠的盈利能力助其渡過經濟難關,逆轉股價直線下降的局勢。他更不會將公司股票持有10年,甚至20年的時間,只要手中的股票兩年內沒有起色,他就會毅然拋掉。當然,格雷厄姆也沒有錯過任何賺錢的機會,只是沒有搭上那艘駛向世上最高金山的大船,可以同沃倫一樣,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沃倫師從于格雷厄姆,并由此登上了投資舞臺。與他的導師不同,沃倫發現具有長期相對競爭優勢的公司是創造財富的巨大原動力。他認識到,持有這些優秀公司股票的時間越長,你就會越富有。格雷厄姆也許會認為這些超級公司的股價都過高,但沃倫覺得根本沒有必要等到“大削價”的時候才進場,只要支付的價格合理,他同樣可以從那些優質公司身上賺個盆滿缽滿。
 
為辨識出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企業,沃倫設計出了一套獨特的分析工具幫助他尋找這類超級明星公司。雖然沃倫是格雷厄姆的忠實弟子,但他看待事物的角度新穎獨特,他能夠判斷出這家公司是否有能力擺脫困境,是否真的具有長期競爭優勢,并讓他長期獲得豐厚收益。
 
午餐結束后,我問戴維我們可不可以寫一本關于分析公司財務報表的入門書,力求簡明扼要、易學易懂,將沃倫用以發現極具發展潛力公司的財務分析工具介紹給大家。
 
我希望這本簡單易懂的書可以教會投資者如何閱讀一家公司的財務報表,識別出巴菲特夢寐以求的優質公司。書中不僅解釋了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中各項內容的含義,更重要的是讓投資者知道,他們應該去尋找那些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杰出企業。
 
戴維十分贊同這個想法,于是我們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現在你所看到的這本書。
 
我們由衷地希望這本書能幫助你跳出過時的格雷厄姆價值模型,發現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公司的財富創造力,像沃倫·巴菲特一樣在投資道路上取得巨大突破。在此過程中,你會發現投身于股海中的自己不會受制于華爾街的喧囂和躁動,而且還有希望成為世界頂級的智慧型投資者。就讓我們跟隨這位頗具傳奇色彩的投資大師巴菲特的腳步,闊步走向黃金大道吧!
 
  瑪麗·巴菲特
 
  2008年 8月


第1章 讓巴菲特成為世界首富的兩大發現
 
巴菲特年過花甲時開始重新審視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投資策略。他深刻闡述了什么樣的企業具有投資價值,什么樣的企業能夠實現長期收益最大化。事實上,巴菲特在他的論述中摒棄了已經沿用數年的格雷厄姆式價值投資策略,并在這個過程中創造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本書出版的目的就是為了探討巴菲特的兩大發現——
 
如何辨別具有持久競爭優勢的優質企業?
 
如何估算具有持久競爭優勢的優質企業的價值?
 
我們將詳細解釋這種獨特的投資策略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巴菲特是如何利用公司財務報表以實施他的投資策略——而這些策略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第2章 讓巴菲特成為超級富豪的企業類型
 
(1)要理解巴菲特的第一重大發現,我們需要了解華爾街的本質及其主要參與者。在過去200年間,盡管華爾街提供了大量的商業服務,但同時也提供了一個大型賭場——在這里,以投機者身份冠名的賭徒在股票價格走勢上放置了大量的籌碼。
 
早期,這當中部分賭徒取得了巨大的財富和地位,他們成為金融報刊上人們關注的焦點。大“鉆石”吉姆·布拉迪和伯納德·巴魯克是少數幾個在這個領域以投資大師身份進入公眾視野的范例。
 
現代,以共同基金、對沖基金和信托投資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取代了過去的個人投機者。機構投資者以其專業的選股能力向大眾推銷,并以豐厚的年收益率為誘餌不斷吸引那些渴望一夜暴富的短視群體。
 
一般情況下,股票投機者都屬于“三心二意”之人,有好消息時就追漲買入,有壞消息時則匆匆拋售。如果一只股票在幾個月內幾乎紋絲不動,他們就將其賣掉,并繼續尋找其他股票。
 
新一代賭徒中的佼佼者發明出復雜的計算機程序,用以測算股票價格上漲或下跌的速度。如果一個公司的股票正加速上漲,計算機將執行買入命令;若股價開始加速下跌,計算機則執行賣出命令。這樣一來,便會產生數以千計各種股票的大量買進賣出狀況。
 
這些以計算機為工具的投資者今天買入一只股票,第二天就在市場賣出的現象已經不足為奇。通過此類計算機系統,對沖基金經理為他們的客戶創造了巨額利潤。但這也有圈套:他們也可能會因此令他們的客戶賠錢。當他們賠錢時,還有部分遺留本金的客戶將贖回他們的基金,然后去尋找新的基金經理為他們出謀劃策。
 
華爾街隨時都充斥著這些主流或非主流選股師跌宕起伏的故事。
 
這種瘋狂的投機性買進賣出一直持續了很長時間。史上最瘋狂的買入發生在1920年,一度將股票價格推高到天價。但在1929年大崩盤來臨時,股票價格又被直線打壓至最低價。
 
20世紀30年代早期,華爾街有一個很富有激情的年青分析師——本杰明·格雷厄姆,他發現華爾街大多數自命不凡的基金經理在大量買進賣出股票時,根本不考慮公司的長期經濟運行狀況。他們所關注的只是股票價格在短期內是上漲還是下跌。
 
格雷厄姆還發現,這些瘋狂投機的主流股票投資者在追漲殺跌時,會將股票價格推到非常荒唐可笑的地步,與他們所購買股票公司的實際長期基本經濟狀況完全背離。他也認識到,同樣是這些投機者,有時會將股票價格打壓到非常低的價位,完全忽視這家公司良好的長期發展前景。這些嚴重被低估的股票讓格雷厄姆看到了一個美妙的賺錢機會。
 
格雷厄姆的理由是,如果他在股價低于其長期內在價值時買入這些處于超賣狀態的公司股票,終有一日市場會承認它的錯誤低估,然后將它們的估價糾正過來。一旦價格向上調整后,他可以賣出這些股票,并因此獲利。這是我們如今所熟知的價值投資基本原理,而格雷厄姆就是價值投資的始祖。
 
盡管如此,我們必須明白一點,那就是格雷厄姆并不在意他所買的公司屬于什么行業。用他的話說,就是所有公司都有一個內在的均衡價格。當他在30年代后期開始實踐價值投資時,他著重尋找那些交易價格比其公司庫存現金一半都少的公司。他美其名曰“用50美分買1美元”。此外,他還有其他投資原則,比如從不買股票價格超過其公司每股盈利10倍的股票,又如當一只股票股價漲幅超過50%時就賣出。如果股票價格在兩年內沒有上漲,他也會堅決賣出。的確,他的眼光要比那些華爾街的投機者遠一點,但事實上,如果這個公司在10年后才有表現的話,他將獲得零收益。


第二章、讓巴菲特成為超級富豪的企業類型
 
20世紀50年代,當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時,他就追隨格雷厄姆學習價值投資,恰值格雷厄姆退休之前,他進入格雷厄姆的華爾街公司開始了分析師生涯。在那里,巴菲特工作在著名的價值投資者沃爾特·施洛斯身邊。通過閱讀成千上萬份公司財務報表,剛剛大學畢業的巴菲特練就了一雙發現價值低估的慧眼。
 
格雷厄姆退休之后,巴菲特回到自己的家鄉奧馬哈。在那里,巴菲特可以遠離華爾街的喧囂嘈雜,潛心思考其導師的投資理論和方法。也就在那時,他發現格雷厄姆投資法存在著一些問題。
 
首先,并不是所有“格雷厄姆式”的低估值公司都會實現價值重估上漲,某些公司甚至以破產告終。不是所有投資都能“百發百中”,虧損的部分也可能超過所有的盈利。格雷厄姆試圖通過分散化投資組合以規避這種不利局面,有時這些組合中含有100種以上的公司股票。此外,格雷厄姆還采用了一種策略,即堅決地處理掉兩年內沒有上漲的股票。但當最后期限來臨時,大部分“低估股票”仍停留在低估狀態。
 
巴菲特發現,他和格雷厄姆買入的股票按格雷厄姆的“50%收益法則”賣出后,其中很多股票在隨后幾年內還繼續保持著上漲勢頭。他發現這些公司的股票價格攀升到遠遠高于格雷厄姆拋售時的價位。這正如他們買了一張開往容易街的列車票,但在列車到達該站之前就下車了,因為他不清楚它最終駛向何方。
 
巴菲特決定對這些“超級明星股”的經濟動力進行進一步探究,希望能在他導師的投資報酬率上有所提高。于是,他開始研究這些公司的財務報表,探索這些公司具有如此美妙的長期投資價值的內在原因。
 
巴菲特了解到,所有“超級明星股”都得益于某種競爭優勢,這些優勢為它們帶來類似壟斷的經濟地位,使其產品能要價更高或者增加銷售量。在這一過程中,它們能比競爭對手賺取更多的利潤。
 
巴菲特同樣認識到,如果一個公司的競爭優勢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不變——競爭優勢具有穩定持續性,那么公司價值會一直保持增長。既然公司價值會保持增長,那么巴菲特理所當然會盡可能長久地持有這些投資,使其有更大的機會從這些公司的競爭優勢中獲取財富。
 
巴菲特還注意到,通過價值投資者或投機者,或者二者的綜合參與,終有一天,華爾街會認識到這些股票價值被嚴重低估,并推動其股票價格反轉上升。看起來,正是這些公司的持續性競爭優勢讓它們的價值投資者成為名副其實的預言家。
 
此外,巴菲特還發現了另外一種更神奇的東西。由于這些公司具有難以置信的長期經濟優勢,所以它們幾乎不太可能瀕臨破產邊緣。這意味著華爾街的投機者把這些股票的價格壓得越低,巴菲特買進這些股票后虧損的風險就越小。越低的股價同時意味著越大的潛在上漲獲利空間。他在低位持有股票的時間越久,他能從這些價值低估公司獲利的時間就越長。一旦股票市場最終承認了這些公司即將到來的美好前景,隨之而來的就是巨額財富。
 
所有這些完全推翻了華爾街的一句格言:要獲得更多的利潤,你不得不加大你所能承受的風險。巴菲特發現了投資的圣杯,他找到了一種使風險最小化,卻能帶來潛在收益增長的投資。
 
令事情更簡單的是,巴菲特認識到他不再需要等待華爾街提供一個便宜的價格。如果他決定投資足夠長的時間,他就可以為這些超級公司的股票支付一個公平合理的價格并且一直持有。錦上添花的是,他發現如果進行長線投資,絕不賣掉這些股票的話,他還可以有效地將資本利得稅推延至遙遠的將來,只要一直持有,他的投資就能以復利率速度增長,并且免稅。
 
讓我們看一個例子: 1973年,巴菲特投資0?11億美元于華盛頓郵報公司,一家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報業,并且一直持有到現在。在長達35年的時間里,他一直持有這項投資,如今,這筆投資價值漲到了天文數字14億美元。投資0?11億美元能獲得14億美元的收益!多么體面的投資報酬率!而且最絕妙的是,巴菲特還沒有為他的利潤支付稅費,因為至今為止他沒賣出任何一股。
 
另一方面,如果格雷厄姆按照他的50%法則,將在1976年,以約0?16億美元賣出巴菲特的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票,為此他還要支付占所有利潤39%的資本利得稅。更糟的是,那些華爾街的主流股票投資者在過去的35年間可能上千次持有這只股票,進進出出偶有10%~20%的利潤,并且每次賣出時都要支付稅費。但是,巴菲特累積了12460%的收益率,并且直到如今,還未對其14億美元收益支付任何稅費。
 
巴菲特懂得,只要投資了一家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的公司,他最終會成為一個坐擁億萬美元資產的超級富翁。


第三章、巴菲特的淘金之地
 
當我們開始尋找具有持久競爭優勢并可以讓我們發財致富的公司時,如果知道從何處著手會大有益處。巴菲特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這些頂級公司不外乎三種基本商業模式:要么是某種特別商品的賣方,要么是某種特別服務的賣方,要么是大眾有持續需求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賣方與低成本買方的統一體。
 
讓我們分別就此進行討論。
 
提供某種特別的商品:諸如可口可樂、百事、箭牌、好時、百威、庫斯、卡夫、華盛頓郵報、寶潔和菲利普·莫里斯一類的公司。通過客戶需求和調研、客戶經驗管理和廣告推動效應,生產商把他們的產品理念灌輸進我們的腦海中。每當我們想要滿足自己某方面需求時,我們自然會聯想到他們的產品。想要嚼口香糖?你會想到箭牌;在一個炎炎夏日的工作結束后,想要來瓶冰鎮啤酒?你會想到百威;飲可口可樂,萬事如意……
 
巴菲特認為這些公司事實上在消費者心目中已經占有一席之地,此時公司沒必要去改變自己的產品。你會發現這是件好事情:公司可以一邊索要更高的價格,一邊又可以賣出更多的商品。如此一來,公司的財務狀況自然會愈來愈好,最終又將體現在財務報表上。
 
提供某種特別的服務:諸如穆迪公司、H&R布洛克稅務公司、美國快遞公司、服務大師公司、富國銀行之類的公司。與律師和醫生行業類似,這些公司為大眾提供生活必須而且消費者愿意為此買單。不同的地方在于,這些公司是以整個機構樹立服務品牌,而不是以單個的服務人員為主。當繳納稅費時,你會想到H&R布洛克稅務公司,而不是處理該項業務的該公司里的某某人。當巴菲特買入所羅門兄弟公司——一家投資銀行(現隸屬于花旗銀行)的股票時,他認為他買入的是一個機構。后來他又賣了這只股票。原因是,當公司的頂尖人才帶著他的高端客戶跳槽時,巴菲特意識到這是一個以人員為主導的公司。在此種類型的公司里,員工可以要求得到公司大部分利潤,而公司股東只能獲得很少一部分。這樣一來,投資者當然不會變得富有。
 
提供特別服務的公司盈利模式簡單易懂。它無需花費大量資金來重新設計產品,也無需建造生產廠房和存儲倉庫。只要獲得良好的口碑,提供特別服務的公司可以比銷售一般產品的公司獲得更多的利潤。
 
大眾有持續需求的商品或服務的賣方與低成本買方的統一體:比如沃爾瑪,好市多超市,內布拉斯加家居超市,波仙珠寶店和伯靈頓北方圣太菲鐵路運輸公司。在這里,大宗交易可以創造豐厚的利潤,薄利多銷所增加的收益遠遠高于單價折扣所承受的損失。關鍵的一點在于,它既是低成本賣家,也是低成本買家。正因如此,你的利潤空間可以高于競爭對手,同時也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價格低廉的產品或服務。哪里有廉價商品,消費者就會蜂擁而至。在奧馬哈,如果你想為家里買一個新的烤箱,內布拉斯加家居超市可以為你提供各種品牌的產品,而且價格低廉。想運輸貨物出港嗎?伯靈頓北方圣太菲鐵路運輸公司的運費最便宜。生活在小鎮的你想買到物美價廉的生活用品嗎?那就去沃爾瑪吧!
 
事情就這么簡單:要么是某種特別商品的賣方,要么是某種特別服務的賣方,要么是大眾有持續需求的商品或服務的賣方與低成本買方的統一體,年復一年,你定會豐收累累碩果。


第四章、“持續性”是巴菲特打開金庫的鑰匙
 
巴菲特十分清楚,競爭優勢的“持續性”創造了一切財富。在過去的122年里,可口可樂公司一直銷售著同一種產品,并且很可能在未來的122年里還會繼續銷售這種產品。
 
產品的一致性為公司創造了穩定的利潤。如果公司無需頻繁更換產品,它就不必花費幾百萬的資金在研發方面,也不必投入幾十億的資本去更新廠房設備。如此一來,金庫的錢就會累積成山了。同時,公司不必承擔繁重的債務,也不必支付高額的利息,最終可以節約一大筆錢用以拓展公司業務或者回購公司股票。要知道,回購股票可以提高每股收益和公司股票的價格,使股東更加富有。
 
因此,當巴菲特查看一家公司的財務報表時,他總是在試圖尋找這種“持續性”。這個公司是否保持著較高的毛利率?是否一直承擔較少的債務,甚至沒有債務?是否從來無需在研發方面耗費大量資金?其盈利是否保持穩定,或者持續穩定地增長?財務報表所表現出的“持續性”可以讓巴菲特了解這個公司競爭優勢的“持久性”。
 
判斷一家公司是否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去看看該公司的財務報表吧。這就是巴菲特的做法。
 
財務報表概述:淘金之地巴菲特通過財務報表,挖掘出具有持久競爭力的優質企業。企業的財務報表可以反映出這是一個會讓你一貧如洗的平庸企業,還是一個擁有持久競爭優勢、讓你腰纏萬貫的企業。
 
財務報表分為三類:
 
第一,損益表。損益表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內的經營成果。一般來說,在每個會計期間,企業的會計人員會為股東編制季度和年度損益表。通過閱讀和分析損益表,巴菲特能對企業的財務信息進行判斷,例如利潤率、股權收益、利潤的穩定性和發展趨勢(這一點尤其重要)。在判斷一個企業是否得益于持久競爭優勢時,所有的這些因素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資產負債表。資產負債表反映企業的資產和負債情況。從資產中扣除負債,我們就能算出這個企業的凈資產。企業可以編制一年中任何一天的資產負債表——它能反映出企業在特定日期所持有的資產和承擔的負債,以及這天的凈資產。
 
通常的情況下,企業為股東編制每個季度和每個會計年度的資產負債表。通過分析資產負債表中的各個項目。例如,現金資產和長期債務,巴菲特可以判斷該企業是否具有持續的競爭優勢。
 
第三,現金流量表。現金流量表反映企業的現金流入和流出情況,有利于我們了解企業在改善資本結構方面所花費的資金。它同樣能反映出債券和股票的銷售情況,以及股票回購情況。企業通常會將現金流量表同其他財務報表一起公布。
 
至此,我們已經詳細探討了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的科目和指標——巴菲特正是通過分析它們,來判斷一個企業是否具有持久競爭優勢。歷經時日,企業的持久競爭優勢總能給他帶來豐厚收益。


第五章、巴菲特在哪里發現財務信息
 
如今,互聯網十分普及,你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在很多地方找到一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其中最便捷的途徑就是通過MSN.com(http://moneycentral.msn.com/inveestor/home.asp)或者雅虎財經網。
 
我們就是通過這兩個網站獲取公司財務信息的,相對而言,MSN.com里的內容更加詳細。首先,你要找到“搜索”的位置,然后敲進公司名稱并點擊“搜索”。這時會弾出一個網頁,它將把你帶到那家公司的股票報價頁面。在網頁的左邊,你會發現一個叫做“財務”的標題,下面有三個超鏈接,分別向你展示這家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在“SEC”的標題下,有一個超鏈接,你可以看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所提供的各種文件。所有上市公司,每個季度都必須將財務報表上報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這些被稱為8Q;歸檔報表中還有一個叫10K的文件,它是公司的年度報告,包括公司會計年度的財務報表。數年來,巴菲特已經翻閱了成千上萬份10K文件,因為這些數字能夠最準確地反映出公司的財務信息。
 
Bloomerg.com也可以為投資者提供相同或更多的服務,但需要繳納一定的費用。說實話,除非是買賣債券或貨幣,當我們欲建立一個股票投資組合時,MSN和雅虎財經網就能為我們免費提供所有需要的財務信息。這些“免費”的財務信息總會使我們滿意!


第六章、巴菲特從哪里開始著手:損益表損益表(單位:百萬美元)
 
  總收入10 000
 
  銷售成本3 000
 
  毛利潤7 000
 
  營業費用
 
  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2 100
 
  研發費1 000
 
  折舊費700 
 
  營業利潤3 200
 
  利息200
 
  出售資產收益1 275
 
  其他225
 
  稅前利潤1 500
 
  應繳所得稅525
 
  凈利潤975
 
 
 
  巴菲特在分析公司是否具有持久競爭優勢時,總是先從公司的損益表著手,因為損益表可以讓投資者了解該企業在一段時期內的經營狀況。一般企業會在每個季度末或者年末披露這些信息。每張損益表上總是會標出會計期間,例如,從2007年的1月1日到2007年的12月31日。
 
損益表包括三個基本要素:企業的營業收入,需要從收入中扣除的支出,損益情況——我們可以看到該企業到底是盈利還是虧損。很簡單,是吧?的確如此。
 
在早期的股票分析中,那些頂級分析大師,例如巴菲特的導師本杰明·格雷厄姆,只是單純地關注一個企業是否創造利潤,而很少,甚至根本沒有分析這個企業的長期升值能力。如前所述,格雷厄姆不在乎這個企業是否具有強勁的經濟動力,是否是一家出類拔萃的優質企業,或者是否擁有成千上萬普通企業夢寐以求的發展態勢。如果格雷厄姆認為某只股票的價格足夠便宜,即使這家公司業績平平,他也可能會買進它。據巴菲特觀察,世界上所有企業分為兩類:一類是相對其競爭對手而言擁有持久競爭優勢的企業。如果投資者以一個合理的價格購買這類企業的股票并長期持有,他將變得腰纏萬貫。另一種類型的企業,是那些在競爭市場上苦苦奮斗了若干年,但仍舊碌碌無為的普通企業。做長線的投資者若持有這類企業的股票,他們的財富將日益萎縮。
 
巴菲特在研究那些頗具魅力的優質企業時,他發現,通過分析企業的損益表能夠看出這個企業是否能夠創造利潤,是否具有持久競爭力。企業能否盈利僅僅是一方面,還應該分析該企業獲得利潤的方式,它是否需要靠大量研發以保持競爭力,是否需要通過財務杠桿以獲取利潤。通過從損益表中挖掘的這些信息,可以判斷這個企業的經濟增長原動力。對于巴菲特來說,利潤的來源比利潤本身更具有意義。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繼續討論企業財務報表中的各種構成因素以及巴菲特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將告訴我們,什么樣的企業會使我們貧窮,什么樣的企業是擁有持久競爭力的優質企業——它們能給我們帶來財運,讓我們成為世上最富有的人。


第七章、收入——資金來源的渠道
 
→ 收入10 000
 
   銷售成本3 000
 
   毛利潤7 000
 
損益表的第一行通常是總收入,是指會計期間所流入的總資金。會計期間一般為一個季度或者一年。如果一家制鞋廠商,其年銷售額為1?2億美元,那么該企業在年度報告的損益表中所表現出的總收入將為1?2億美元。
 
事實上,即使一個公司有很高的銷售收入,也并不意味著賺取了利潤。判斷一個公司是否盈利,你應當從總收入中扣除成本費用。總收入減去成本費用等于凈收益。總收入這個數字本身并不能說明什么,除非我們把成本費用從總收入中扣除,才能得到有價值的財務信息——凈收益。
 
當巴菲特瀏覽了一家企業的總收入之后,他就會花大量時間研究各種成本費用。因為巴菲特知道,發財致富的秘訣之一,就是減少開支。


第八章、銷售成本——對于巴菲特來說是越少越好Income Statement(in millions)
 
   Revenue10 000
 
  → Cost of Goods Sold3 000
 
   Gross Profit7 000
 
在損益表中,總收入下面一行指的就是銷售成本,也被稱為收入成本。銷售成本可以是一個公司其銷售產品的進貨成本,也可以是制造此產品的材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如果一個公司提供的是服務而不是產品,我們通常用“收入成本”這個詞來代替“銷售成本”。它們在本質上并無差異,只是前者比后者理解上可能稍微晦澀一點。我們應該準確調查出這個公司在計算銷售成本或者說收入成本時所包含的內容,據此,我們就能清楚地了解管理層是如何進行企業管理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一個家具公司是怎樣計算其產品成本的呢?首先,從公司在年初的家具存貨成本入手,將年初的存貨成本加上這一年中所增加的存貨成本,然后再減去剩余家具存貨在年底的現值。因此,如果一個公司在年初有1 000萬美元的存貨,在此后一年中總共購買了200萬美元的存貨,在年末,若剩余存貨價值為700萬美元,那么公司在本期的產品成本就是500萬美元。
 
盡管產品銷售成本就其數字本身并不能告訴我們公司是否具有持久的競爭力優勢,但它卻可以告訴我們公司的毛利潤大小。毛利潤指標相當關鍵,因為它能夠幫助巴菲特判斷公司是否具有長期競爭優勢。我們將在下一章詳細討論這一點。 


第九章、毛利潤利率:巴菲特尋求長期贏利的關鍵指標→ 收入10 000
 
   銷售成本3 000
 
  → 毛利潤7 000
 
  毛利潤7 000/收益10 000=毛利率70%
 
現在,如果我們從公司年度報告的總收入中減去它的銷售成本,我們將得到公司所報告的毛利潤。例如:1 000萬美元的總收入減去700萬美元的銷售生產成本,毛利潤為300萬美元。
 
毛利潤的金額是總收入減去產品所消耗的原材料成本和制造產品所耗費的勞動力成本。它不包括銷售和管理費用、折舊費用、企業運營的利息成本。
 
就其自身而言,毛利潤能提供給我們的信息很少,但是我們能通過這個數據去計算公司的毛利率,而毛利率能給我們提供很多關于公司經濟運營狀況的信息。
 
計算毛利率的公式為:
 
毛利潤/總收入=毛利率
 
巴菲特的觀點是:只有具備某種可持續性競爭優勢的公司才能在長期運營中一直保持贏利。他發現,比起缺乏長期競爭力的公司,那些擁有良好長期經濟原動力和競爭優勢的公司往往具有持續較高的毛利率。讓我們來看看下面的數據:
 
巴菲特認為,具有持續競爭優勢而保持較高毛利率的企業包括:可口可樂公司一直保持60%或者更高的毛利率,債券評級公司穆迪的毛利率是73%,伯靈頓北方圣太菲鐵路運輸公司的毛利率為61%,箭牌公司的毛利率為51%。
 
相對于我們所熟知的這些優質企業,那些長期經濟運行情況不太良好的公司,其毛利率就相形見絀了。例如:瀕臨破產的美國航空公司,它的毛利率僅為14%;陷入困境的汽車制造商——通用汽車制造公司,其毛利率只有21%;曾經陷入困境,但現在已經扭虧為盈的美國鋼鐵公司的毛利率為17%;一年四季都在運營的固特異輪胎公司,在經濟狀況不太良好時,毛利率也只有20%。
 
在技術領域,巴菲特因為不熟悉這一行業而未提及。微軟一直保持著79%的高毛利率,而蘋果公司的毛利率只有33%。兩者對比可反映出,銷售操作系統和軟件的微軟公司比銷售硬件及提供相關服務的蘋果公司的經營狀況更加出色。
 
公司的可持續性競爭優勢能夠創造高毛利率,因為這種競爭優勢可以讓企業對其產品或服務進行自由定價,讓售價遠遠高于產品成本。倘若缺乏持續競爭優勢,(股市馬經 http://www.goomj.com收集整理)公司只能通過降低產品及服務價格來保持競爭力。如此一來,公司的毛利率以及盈利能力理所當然會下降。
 
通用規則(當然也有例外):毛利率在40%及以上的公司,一般都具有某種可持續性競爭優勢;而毛利率低于40%的公司,則一般都處于高度競爭的行業,因為競爭會削弱行業總利潤率。如果一個行業的毛利率低于20%(含20%),顯然說明這個行業存在著過度競爭。在此類行業中,沒有一家公司能在同行競爭中創造出可持續性的競爭優勢。處在過度競爭行業的公司,由于缺乏某種特殊競爭優勢,無法為投資者帶來財富。
 
毛利率指標檢驗并非萬無一失,它只是一個早期檢驗指標,一些陷入困境的公司也可能具備持久競爭優勢。因此,巴菲特特別強調“持久性”這個詞,出于穩妥考慮,我們應該查找公司在過去10年的年毛利率,以確保其具有“持續性”。巴菲特知道在尋找穩定競爭優勢的公司時,必須注意持續性這一前提。
 
毛利率較高的公司也有可能會誤入歧途,并且喪失其長期競爭優勢,一是過高的研究費用,其次是過高的銷售和管理費用,還有就是過高的債務利息支出。這三種費用中的任何一種如果過高,都有可能削弱企業的長期經濟原動力。這些被稱為營業費用,它們是所有公司的眼中釘。


第十章、營業費用:巴菲特的關注點收入
 
    10 000
 
   銷售成本3 000
 
   毛利潤7 000
 
→營業費用
 
  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 2 100
 
  研發費1 000
 
  折舊費 700
 
  營業利潤3 200
 
  在損益表中,毛利潤一行正下方的一組費用被稱為營業費用。所有這些費用是公司的剛性支出,包括新產品研發費用,將產品推出市場的銷售費用及相關管理費用,折舊費和分期攤銷費,重置成本和減值損失,以及其他費用,諸如非經營性支出和非經常性支出等。
 
所有這些費用科目加起來構成總營業費用,將其從公司毛利潤中扣除,我們就能得到公司的營業利潤(或虧損)。這些科目都會影響公司的長期經營業績,因此,我們將在以后幾個章節中以巴菲特的風格向大家逐一介紹。 


第十一章、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收益 10 000
 
   產品成本3 000
 
   毛利潤7 000
 
   營業支出
 
  → 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2 100
 
   研發費用1 000
 
   折舊費700
 
   營業利潤3 200
 
在損益表中的“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標題下面,披露的是公司在該會計期間內發生的所有各項直接或間接的銷售費用成本及一般管理費用成本,包括管理人員薪金、廣告費用、差旅費、訴訟費、傭金和應付薪酬等。
 
像可口可樂這樣的公司,此類花費可能將達到數十億,它們對公司的固定成本有著重大影響。對不同的公司而言,這些費用占毛利潤的比例相差迥異,甚至在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的公司之間,比例也不盡相同。例如,可口可樂公司的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占毛利潤的比例保持在59%,穆迪公司的此項比例每年約為25%,而寶潔公司在這方面的花費則一直保持在61%左右。請注意,我們這里講的是“持續水平”。
 
那些處在高度競爭行業,從而缺乏持續競爭優勢的公司,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比例也顯示出巨大的不同。通用公司在過去5年中,此項費用占毛利潤的比例從28%~83%間。福特公司過去5年內,每年在此項費用上的花費占當期毛利潤的比例竟然在89%~780%間,這意味著他們像瘋子一樣花錢。另一方面,福特公司的銷售業績不佳,收入呈下降趨勢,但該公司的此項費用卻一直保持不變。如果公司不盡快減少在該項上的花費,那么,它們將吞噬更多的毛利潤。
 
在尋找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公司過程中,公司的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越少越好。如果它們能一直保持較低的水平,那當然最好。從目前情況看,倘若一家公司能將此項費用比例保持在30%以下,這真令人欣喜。然而,不少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公司,此項費用比例仍在30%~80%之間。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發現一個公司在這方面花費占毛利潤的比例接近,甚至超過100%,那很可能是在跟一個處于高度競爭行業的公司打交道。要知道,在這類行業里,沒有任何公司具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此外,雖然有些公司維持著低水平或者中等水平比例的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但它們卻因高額的研究開發費用、資本開支或者過高的貸款利息支出,破壞了其良好的長期經營發展前景。
 
英特爾公司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該公司在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上的開支占毛利潤的比例較低,但因為過高的研發費用,其長期經營業績被削弱到僅為平均水平。即使英特爾公司停止研發,它目前的這批產品絕對可以在10年內保持不落伍,但其后可能不得不退出市場。
 
固特異輪胎公司的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比例為72%,但其高昂的資本開支以及為這些資本開支融資而產生的貸款利息支出,在經濟衰退時代每次都將這個輪胎制造商拖入赤字困境。但如果該公司不增加貸款以維持高額資本開支或技術改進,它將不能一直保持其核心競爭力。
 
巴菲特認識到,一定要遠離這些總是受困于高額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花費的公司。他也知道,即使是此項費用保持較低水平的公司,它的長期經營前景也可能被其高昂的研發費用、高資本開支和大量債務所破壞。無論股票價格如何,他都對這類公司避而遠之,因為他知道,它們的內在長期經濟實力如此脆弱,即使股價較低,也不能使投資者扭轉終生平庸的結局。 


第十二章、研究和開發費用:為什么巴菲特要避而遠之收入 10 000
 
   銷售成本3 000
 
  → 毛利潤7 000
 
   營業費用
 
   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2 100
 
  → 研發費1 000
 
   折舊費700
 
   營業利潤3 200
 
尋找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企業的“游戲”過程中,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長期的競爭優勢,常常是通過專利權或者技術上的領先地位賦予公司在同行中的相對優勢。如果公司的競爭優勢是專利權帶來的,例如那些制藥類公司,到一定期限之后專利權會過期,公司的競爭優勢也由此而消失。
 
如果公司的競爭優勢是某種技術革新的結果,也經常會面臨技術革新將其取而代之的威脅。這就是為什么微軟公司如此害怕谷歌公司技術進步的原因。今天的競爭優勢很可能在明天就變為過時的技術。
 
這些公司不僅要在研發上花費巨額資金,而且由于必須不斷地進行產品創新,所以它們也必須不斷重新設計和升級其產品銷售計劃,而這意味著它們不得不同時在銷售和管理費用上耗費巨資。考慮一下:默克公司必須花費毛利潤的29%在研發上,毛利潤的49%在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上,這兩者加起來將吞噬其毛利潤的78%。更糟的是,如果默克公司放棄發明數十億美元的暢銷新藥物,當它的專利權過期時,其競爭優勢也將隨之消失。
 
英特爾公司盡管是快節奏技術創新領域中的佼佼者,也必須將約30%的毛利潤用在研發方面。如果不這么做,過不了幾年,它就將失去競爭優勢。
 
穆迪公司是一家債券評級公司,是巴菲特長期投資的最愛,這有很好的理由。穆迪公司沒有研究開發費用,而且平均只花費25%的毛利潤在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上。可口可樂公司也沒有研發費,雖然它必須瘋狂進行廣告投入,但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比例仍然只有約59%。持有穆迪公司和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巴菲特不會因為擔心某項藥物專利過期,或者他持有股票的公司在下一輪技術突破競爭中失手而夜不能寐。
 
這是巴菲特的一個原則:那些必須花費巨額研發開支的公司都有在競爭優勢上的缺陷,這將使它們的長期經營前景置于風險中,意味著它們并不太保險。
 
如果不是一項比較保險的投資,巴菲特是不會對其產生興趣的。


第十三章、折舊費:巴菲特不能忽視的成本收入 10 000
 
   銷售成本3 000
 
  → 毛利潤7 000
 
營業費用
 
   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2 100
 
   研發費1 000
 
  → 折舊費700
 
   營業利潤3 200
 
所有的機械設備和房屋建筑物,最終都將因損耗而報廢,這種損耗在損益表上反映為折舊費。通常而言,一項資產在給定年度的折舊數額是對當期收益的一種成本分配。這樣說更確切:每年的資產折舊費,就是該資產被用在當期生產經營活動中,并產生收益的那部分資產額。
 
舉個實例:假設XYZ印刷公司買入了一臺價值100萬美元的印刷機。這臺印刷機的使用年限為10年。因為該印刷機的使用年限為10年,國家稅務局不允許公司將這100萬美元的總開支一次性全部計入購買該設備的當期成本,而是將這購買成本在其使用的10年間分別列入各年的折舊費。10年的使用年限和初始的100萬美元的總開支,意味著XYZ公司將在未來10年內,在這臺印刷機上每年計提10萬美元的折舊費。折舊費是公司運營的一項真實成本,因為這臺印刷機終有一日會被淘汰報廢。
 
這臺印刷機買入時,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上將導致100萬美元的現金流出和100萬美元的工廠和設備(固定資產)的增加。在未來10年間,每年必須計提10萬美元的折舊費,并作為一項當期開支反映在損益表中。公司每年將從資產負債表上的工廠和設備資產賬戶減去10萬美元,同時增加10萬美元到累計折舊賬戶。購買這臺印刷機實際發生的100萬美元現金流出,將反映在現金流量表的資本性開支項目中。我們想再強調一次:購買這臺印刷機的100萬美元開支將作為折舊費在未來10年里逐年攤銷(每年折舊費為10萬美元),而不是在購買當年全部列入購買成本。 
 
華爾街那些金融家們想出了一個狡猾的伎倆:這臺印刷機一旦購買并完成支付,今后每年10萬美元的折舊費并不會發生任何現金流出,但在未來10年間,它可以減少公司每年向國家稅務局上報的利潤總額。這意味著從短期來看,XYZ公司雖然有一項成本費用,但事實上,它卻不發生任何現金流出。因此,那些華爾街的金融家們就可以將10萬美元的折舊費還回到利潤中,這就意味著,該公司的現金流現在可以償還更多的負債,從而為杠桿式收購提供融資。華爾街的金融家們重新設計出了一個利潤指標,簡稱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指在扣除所得稅、折舊費和攤銷費之前的利潤。
 
巴菲特指出,那些聰明的金融家們在使用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指標的同時,卻忽視了一個問題——這臺印刷機最終將報廢,公司不得不再花100萬美元去購買一臺新的印刷機。但公司如今卻背負著因杠桿式收購而產生的巨額債務,很可能沒有能力去購買一臺價值100萬美元的新印刷機了。
 
巴菲特堅信,折舊費是一項真實的開支,因此不管以何種方式計算利潤,必須將折舊費包括進來。倘若背道而馳,我們就會自欺欺人地認為,公司在短期內的利潤要比實際利潤好得多。一個自欺欺人的人一般是不會發財致富的。
 
巴菲特發現,那些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的公司相對那些陷入過度競爭困境的公司而言,其折舊費占毛利潤的比例較低。舉個例子,可口可樂公司的折舊費用一直保持在毛利潤的6%左右,而箭牌公司同樣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其折舊費也大約在毛利潤的7%左右,巴菲特長期鐘愛的投資對象,寶潔公司,其折舊費也只有毛利潤的8%。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通用汽車,該公司屬于高度競爭的資本密集型行業,其折舊費占到毛利潤總額的22%~57%。
 
對那些吞噬公司毛利潤的各種費用,巴菲特認為它們越少,就意味著越高的保底線。  
 

第十四章、利息支出:巴菲特不想看到
 
    收入10 000
 
   銷售成本3 000
 
  → 毛利潤7 000
 
   營業費用
 
   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2 100
 
   研發費1 000
 
   折舊費700
 
   營業利潤3 200
 
  → 利息支出200
 
 
 
  利息支出反映的是公司在該季度或該年度為債務所支付的利息。盡管有些公司賺取的利息可能比其支付的利息要多,如銀行,但對于大多數制造商和零售企業而言,利息支出遠遠大于其利息所得。
 
利息支出被稱為財務成本,而不是運營成本。它之所以被單獨列出,是因為它與公司的生產和銷售過程沒有任何直接聯系。利息是公司財務報表中總負債的反映。公司負債越多,其必須支付的利息就越多。
 
如果利息支出占營業利潤的比重較高,公司很可能是屬于以下兩種類型之一:其一是處于激烈競爭行業的公司,因為在這類領域要保持競爭力,就必須承擔高額的資本開支;其二是具有良好的經濟發展前景,但在杠桿式收購中承擔了大量債務的公司。
 
巴菲特指出,那些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的公司幾乎不需要支付利息,甚至沒有任何利息支出。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寶潔公司只需花費營業利潤的8%用于利息支出;箭牌公司平均只需將7%的營業利潤用以支付利息;相比之下,固特異公司屬于過度競爭和資本密集型的輪胎制造業,它平均每年不得不將其營業利潤的49%用于支付債務利息。
 
甚至在高度競爭的行業如航空業,利息支出比例也可以被用來判斷公司是否具有競爭優勢。一直保持盈利的西南航空公司僅花費營業利潤的9%用于支付利息,而它的競爭對手聯合航空,一家瀕臨破產的公司,其利息支出占到了營業利潤的61%。西南航空公司另一個陷入困境的競爭對手美國航空公司,其利息費用比例竟高達92%。
 
這是一條規律:在消費品領域,巴菲特所鐘愛的那些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公司,其利息支出均小于其營業利潤的15%。但是,我們要清楚,利息支出支出占營業利潤的比重在不同行業領域之間相差甚遠。舉個例子:富國銀行(巴菲特持有該銀行14%的股份)將其營業利潤的大概30%用于支付利息,相比于可口可樂公司,這看起來過高,但事實上,(股市馬經 http://www.goomj.com收集整理)在美國銀行業前5名中,富國銀行的這一比率是最低的,也是最吸引人的。此外,富國銀行也是唯一一家被標準普爾公司評為AAA級別的銀行。
 
利息支出與營業利潤的比率也可以真實反映一家公司的經濟危機水平。拿投資銀行業來說,該行業內的公司平均需花費70%的營業利潤用于支付利息。如果細致觀察,我們不難發現,2006年,貝爾斯登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所列出的利息支出占其營業利潤的70%,但截至2007年最后一個季度,其利息支出占營業利潤的比例已經高達230%。這意味著它將不得不動用公司所有者的權益去補足這個差額。對高度杠桿化運作的貝爾斯登來說,這無疑是一場大災難。到了2008年3月,這個曾經十分強大、其股價在一年前還高達每股170美元的貝爾斯登銀行,最終被J?P?摩根公司以僅每股10美元的價格收購。
 
這是一條極其簡單的規律:在任何行業領域,那些利息支出占營業利潤比例最低的公司,往往是最有可能具有競爭優勢的。用巴菲特的話來講,投資于那些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的公司是確保我們能夠獲取長期財富的唯一途徑。
 

第十五章、出售資產收益(損失)及其他營業費用
 
   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2 100
 
   研發費1 000
 
   折舊費700
 
   營業利潤3 200
 
利息支出200
 
  → 出售資產收益(損失) 1 275
 
  → 其他225
 
  一個公司出售一項資產(存貨除外)所產生的盈利或虧損,將反映在出售資產收益(損失)賬戶上。這項收益是指出售資產產生的收益與該項資產的賬面價值之差。如果公司有一棟價值100萬美元的廠房,在計提一定時間折舊費用后,賬面價值降為50萬美元,現在以80萬美元售出,公司將記錄這項資產出售產生的30萬美元收益。與之類似,如果該廠房以4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公司將記錄10萬美元的出售資產損失。
 
此原理同樣適用于“其他”這個賬戶。該賬戶將非運營的、偶然的、非經常性的收入和支出一并匯總記錄,并反映在損益表上。這些業務包括固定資產(如財產、工廠和設備)的出售,同時也包括公司正常經營業務范圍之外的許可協議和專利權出售等。
 
有時候,這些偶然性事件會突然加到公司損益表的最后幾行,因為它們都是偶然性事件。巴菲特認為,無論用哪種利潤指標來確定公司是否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這些偶然事件的影響都應該被排除在外。


第十六章、稅前利潤:巴菲特慣用的指標
 
營業費用
 
   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2 100
 
   研發費1 000
 
   折舊費700
 
   營業利潤3 200
 
   利息支出200
 
   出售資產收益(損失) 1 275
 
   其他225
 
  → 稅前利潤1 500
 
  稅前利潤是指將所有費用開支扣除之后,但在所得稅被扣減之前的利潤。巴菲特在決定是否要購買一家公司或在公開市場買入一家公司部分股票時,稅前利潤也是他計算投資回報率常用的一個指標。
 
將免稅的投資排除在外,所有的投資報酬率都是以稅前為基準的。并且,因為所有的投資都在相互競爭,所以如果能在相同的前提條件下衡量它們,事情就變得更加簡單容易。
 
巴菲特當年買入價值1?39億美元的華盛頓公共電力供應系統的免稅債券(該債券每年支付給他2 270萬美元的免稅利息),其理由是免稅的2 200萬美元收益相當于稅前的4 500萬美元收益。如果他購買一家每年賺取4 500萬美元稅前利潤的公司,估計他需要花費2?5億~3億美元。因此,他把投資于華盛頓公共電力供應系統債券當做是以50%的折扣買入了一家具有同樣經濟發展前景的公司。
 
巴菲特經常談到稅前條件下的公司利潤,這使他能在同等條件下將一家公司的投資與另一項投資進行比較。同時,這也是他價值投資理論啟示的基石:持有一家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公司,實際上是投資于一種息票利率逐漸增長的“權益債券”。我們將在本書結尾部分對他的“權益債券”理論進行更深入詳盡地探討。


第十七章、應繳所得稅:巴菲特怎么知道誰在說真話
 
營業費用
 
   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2 100
 
   研發費1 000
 
   折舊費700
 
   營業利潤3 200
 
利息支出200
 
   出售資產收益(損失) 1 275
 
   其他225
 
   稅前利潤1 500
 
  → 應繳所得稅525
 
  與其他任何納稅人一樣,美國公司必須為它們的收益繳納所得稅。現在在美國,公司需繳納的所得稅金額大概為其稅前所得的35%。當稅金被支付以后,它們將反映在損益表中的“應繳所得稅”一欄。
 
有趣的是,應繳所得稅項目反映了公司的真實稅前利潤。有時候,一些公司喜歡夸大其詞,對外宣稱它們賺了很多錢,但事實上并非如此。這讓人感到震驚,不是嗎?有一種途徑能夠判斷出它們所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那就是去查看該公司提交給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的報表,然后再查出它們的所得稅支付情況,將其報告的稅前營業利潤數額從中扣除35%,如果余額與公司對外報告的稅后利潤不符合,我們最好做進一步了解。
 
多年來,巴菲特發現那些千方百計歪曲事實以欺騙美國國家稅務局的公司,同樣會絞盡腦汁地想出各種方法欺騙它們的股東。真正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優質公司,其利潤本來就很不錯,完全沒有必要靠包裝來誤導他人。


第十八章、凈利潤:巴菲特的追求
 
營業費用
 
   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2 100
 
   研發費1 000
 
   折舊費700
 
   營業利潤3 200
 
   利息支出200
 
   出售資產收益(損失) 1 275
 
   其他225
 
   稅前利潤1 500
 
   應繳所得稅525
 
  → 凈利潤975
 
  當公司從收入中扣除所有費用開支和稅款之后,我們就能得到公司的凈利潤。這個指標可以讓我們清楚,公司在繳納所得稅后最終賺了多少錢。當巴菲特通過該指標來幫他判斷一個公司是否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時,他運用了幾個概念,我們就從那些概念開始吧。
 
巴菲特首先關心公司凈利潤是否具有上升趨勢。僅僅單獨一年的凈利潤數據對巴菲特來講毫無價值,他感興趣的是,公司利潤是否展現美好前景,是否能保持長期增長態勢,若是兩者兼備,則等同于具有持續性的競爭優勢。巴菲特并不要求公司一帆風順,但他希望整個趨勢是保持向上的。
 
但在此注明:公司有可能因為股票回購計劃而導致凈利潤的歷史走勢不同于每股收益。股票回購方案將減少流通股數量,從而增加每股收益。如果一個公司的流通股數量減少了,也就是說,計算每股盈利的公式中分母變小了,每股收益反而會增多,但事實上凈利潤并沒有增加。有些極端的例子是,某些公司的凈利潤本來正面臨衰減,但通過股票回購計劃,則可能使每股收益不減反增。
 
盡管大多數金融分析師都關注公司的每股收益,但巴菲特卻關注公司凈利潤的真正走勢。
 
巴菲特發現,那些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的公司,其報告凈利潤占總收入的比例會明顯高于它們的競爭對手。巴菲特曾經說過,倘若要在一家收入100億美元、凈利潤為20億美元的公司和一家收入1 000億美元但僅賺50億美元的公司之間進行選擇的話,他將選擇擁有前者。因為這家公司所賺取的凈利潤占其總收入的20%,而另一家公司只占其總收入的5%。
 
所以,單獨的總收入數據基本不能反映出公司經營業績狀況,但它與凈利潤的比率,卻能告訴我們很多關于公司與其他公司對比的業績狀況方面的信息。
 
像可口可樂這樣的優質公司能凈賺總收入的21%,舉世矚目的穆迪公司能凈賺總收入的31%,這些數據正好反映出這兩家公司卓越的基本情況。相比而言,(股市馬經 http://www.goomj.com收集整理)西南航空公司只能凈賺總收入中微薄的7%的利潤,這反映出航空業的高度競爭性質。在這個行業內,沒有一家公司能夠相對同行具有長期競爭優勢。另外,通用汽車公司即使在經營情況良好時(當它不虧損時),也只能凈賺其總收入的3%的利潤,這同樣說明過度競爭的汽車制造業糟糕的經濟狀況。
 
一條簡單規律(當然不乏例外):如果一家公司的凈利潤一直保持在總收入的20%以上,很有可能,這家公司具有某種長期的相對競爭優勢。反之,如果一家公司的凈利潤持續低于其總收入的10%,那么它很可能處于一個高度競爭的行業,在該行業中沒有一家公司能維持其競爭優勢。當然,這種絕對量化的觀點會留下一個巨大的灰色地帶——就是那些凈利潤率在10%~20%的公司,這一地帶擠滿了目前還未被投資者發現,但時機已經成熟,并等待發掘長期投資財富的公司。
 
銀行和金融公司不屬于上述規律范疇內,這類公司如果出現異常高的凈利潤率,通常意味著其風險管理部門過于松懈。盡管這些數據表面上看起來非常有誘惑力,但實際上它們卻暗示出公司可能在為所謂的高收益率承擔巨大的風險,這在貸款業務中通常表現為賺取快錢,但其代價可能是長期的災難。一個深陷于財務危機的公司是不可能讓投資者發財致富的。


第十九章、每股收益:巴菲特怎么辨別成功者和失敗者

每股收益:巴菲特怎么辨別成功者和失敗者每股收益是會計期間內以股份數為基數,計算公司每股股票所得的凈利潤。在投資領域中,這是一個重量級指標,因為公司的每股收益越多,其股票價格將越高,這是一條定律。想知道公司的每股收益,我們將公司的凈利潤總額除以公司流通股數量即可得到。舉個例子:如果一家公司今年賺取了1 000萬美元的凈利潤,而公司總共有100萬股流通股,那么該公司今年的每股收益為10美元。
 
任何單獨一年的每股收益不足以用來判斷一個公司是否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但是,連續10年的每股收益數據就足以讓我們明確判斷出公司是否具有長期競爭優勢。巴菲特所尋找的是那些每股收益連續10年或者10年以上都表現出持續上漲態勢的公司,例如每股收益情況類似于:
 
20082?95
 
20072?68
 
20062?37
 
20052?17
 
20042?06
 
20031?95
 
20021?65
 
20011?60
 
20001?48
 
19991?30
 
19981?42
 
  這張每股收益趨勢表給巴菲特展示出該公司具有持續上漲的每股收益,充分說明這家公司具有某種長期競爭優勢。持續的利潤通常表明公司所銷售的產品或產品系列都不需要經過一個昂貴的交換過程,或者說銷售成本很低。利潤的上升走勢意味著公司強大的經濟實力足以支付為擴大市場份額而投入的廣告費用,或者為擴大生產規模而產生的各種開支,同時公司也有充裕資金進行類似于股票回購的投資活動。(股市馬經 http://www.goomj.com收集整理)
 
像下面圖表中所列示的每股收益走勢不確定的公司,巴菲特通常會避而遠之:
 
20082?50
 
2007(0?45)虧損
 
20063?89
 
2005(6?05)虧損
 
20046?39
 
20035?03
 
20023?35
 
20011?77
 
20006?68
 
19998?53
 
19985?24
 
這張圖表顯示出該公司每股收益呈下降趨勢,其中一些年度甚至虧損,這些信息告訴巴菲特,這個公司處于一個激烈競爭行業,時而進入繁榮時期,時而步入衰退時期。繁榮時期說明需求大于供給,當需求巨大時,公司就會擴大生產以適應需求,而這將增加成本,并最終導致整個行業供給過剩。供給過剩的結果是價格下跌,這意味著在下一輪繁榮來臨之前,公司將面臨虧損。市場上有數以千計這樣的公司,其每股收益都是如此走勢不定,導致其股票價格像翅膀一樣忽上忽下。這也讓很多傳統價值投資者誤認為到了買入的時機,但殊不知他們買進的卻是一艘冗長而緩慢、沒有明確行駛方向的船只。 

相關股票知識閱讀:

仙人指路k線
解_k線中上漲信號

k線圖分析法—16種K線拐點典型形態

上升趨勢(圖)介紹 如何畫上升趨勢線

本文由東方銅牛網整理編輯,轉載
巴菲特教你讀財報  請注明文章地址鏈接。

百家論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99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91无套剧情在线播放 | 欧美日韩国产亚洲综合不卡 | 中文欧美一级强 |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视频 | 色播基地 | 最新在线步兵区 | 50岁老女人毛片一级亚洲 | 久久中文字幕亚洲精品最新 |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 国产成人在线免费 | 奇米影视7777久久精品 | 农村寡妇一级毛片免费播放 | 富二代精品视频 | 92精品国产成人观看免费 | 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视频 |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 欧美高清成人 | 性高湖久久久久久久久aaaaa | 亚洲黄色免费观看 | www日| 日本一极毛片兔费看 | 亚洲精品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 女让张开腿让男人桶视频 | 国产成人小视频 | 国自产精品手机在线视频香蕉 | 洋老外米糕国产一区二区 | 香蕉成人在线视频 | 久草视频在线免费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免费播放特黄特色毛片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91网站 | 欧美精品做人一级爱免费 | 久久99精品一级毛片 | 色女生影院 | 欧美综合亚洲 |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 成人丝袜激情一区二区 | 日本一道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高清在线看国产 | 欧美成人小视频 |